孙亦文举假奶装纯守正创新传瑰宝 不忘初心为健康|我区大力发展中医药纪实
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让广西名扬四海的“金字招牌”。
优良的生态环境,蕴育了丰富的民族药材资源;特有的地缘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将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擦亮特色健康招牌
走进广西,仿佛置身药用植物的“桃花源”,罗汉果、八角、肉桂、鸡血藤、广豆根、穿心莲、猫豆等中药材不胜枚举……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我们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对此,有专家如是说。据统计,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广西已查清中药资源7410种,资源总数居全国前列;全区超过1000种物种的县域达到了11个,占据全国普查县的榜首……此外,广西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资源和极具特色的壮、瑶、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
如何擦亮这块广西的健康金字招牌?广西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创建于1956年的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成立于1956年的广西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十大中医药研究院所;成立于1959年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是世界最大、保存药用植物种类最多的药用植物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2016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法,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意见》,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迅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调研,自治区领导深入中医院校、中药企业、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地考察,问计名医名家,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2018年11月15日,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立足我区工作实际,发挥好中医药“五种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明显。
以政策为基础,构建中医药良好发展环境。我区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中医药壮瑶医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健康广西建设和发展广西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为全面推进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落到实处。通过建设16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家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25家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8家“定制药园”,促进中医药衍生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我区中药资源优势,加快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健全中医药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协作机制,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促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服务民生促进健康
7月16日,是三伏天初伏的日子。按照中医学理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候。当天,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民争相来贴“三伏贴”治疗。
立足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未病先治”“医养结合”将中医药融入群众生活,中医药发挥着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广西首座综合性现代化国际民族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开业两年来,门诊量达70多万人次,已筛选并推广了20项壮瑶医诊疗技术,壮瑶医药临床使用覆盖面达到70%;在国家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团队构建的“四象脾土和五脏”脾胃治未病模式,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30余家医院应用推广,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中医药全面参与医改,新增66种民族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7项壮瑶医诊疗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44个中药独家品种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柳州“三江模式”得到国家肯定和推广。全国首次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广西的门诊患者满意度全国排名第3名,5家中医院进入全国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