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pmshow上海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正式公布
为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昨天下午召开的本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市科委与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区、高校,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围绕6个方面,提出了21项任务,明确了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大学科技园体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孵化培育1万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来看解读↓
《指导意见》制定背景
本市大学科技园发展起始于1991年,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量的11%;累计培育了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3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6家上市企业。
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本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和策源地,在高校源头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凸显品牌溢出效应和联动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然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对照本市世界一流城市定位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求,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核心功能优化、服务承载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将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有哪些亮点?
在总体思路上,《指导意见》牢牢把握三条原则:
更加聚焦核心功能
引导大学科技园“回归初心”,将增强“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功能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突出大学科技园承接高校综合智力资源溢出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更加聚焦创新改革
在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管理、人才激励、国资参与投入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鼓励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加聚焦联动推进
进一步明确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以及所在区的主体责任,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指导意见》分为“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两大部分。“总体要求”主要突出“四个坚持”:
坚持目标定位,做强核心功能,围绕大学科技园定位和核心功能,提升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的服务能力;
坚持三区联动,强化开放协同,深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加强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
坚持示范引领,提升整体能级,着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示范园,提升大学科技园整体发展水平和能级;
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创新体系运行效能。
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大学科技园体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辐射带动高校周边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形成若干个产值规模达到千亿元级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孵化培育1万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6个方面,提出了21项任务,主要包括:
1优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及布局
强化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集聚辐射带动”等四大核心功能。
优化大学科技园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在重点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大学科技园;因情施策,探索“多校一园”“区校合建”等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