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华校园云平台云南昌宁:小山村里的时光记忆
几年前,随文联的一群大师到过一次昌宁县鸡飞镇邑等村的山村“收藏馆”,对那里的各种老物件印象颇深。几天前,与老家在那个村子的同事再去,看到那里的格局又了了新变化,藏品也更加丰富了。
这个“收藏馆”的主人名叫王赛春,是一位从大队赤脚医生走到乡村医生的73岁老人。好多年来,他用近乎“疯狂”的方式,对农村曾经见过、使用过的各种物品进行收藏,至今已经收藏了各类物品1000余件,包括生产用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具、灯具、证书等。
走进 “收藏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砌着火塘、吊着炊壶的茶室。王赛春正在袅袅的烟火之间,有滋有味地喝着小罐茶。看到有客人来了,他一边热情地打招呼,一边找来茶盅给客人倒茶。“来的都是客,进门先来一杯茶!”他笑呵呵地说。
端着茶杯抬眼一看,这茶室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地方,也“收藏馆”的一部分。火塘后面的墙上,是几堵不知谁家拆下来的木窗,被从不熄灭的火塘熏得黑油油的。
转眼看去,另一面墙上、地上,满是各种老用具,手磨、杵臼、碗篮、笊篱、搓衣板……叫得出各叫不出名的用具沾满了历史的尘土,透着让人亲切的气息。
茶室的对面墙上,则挂着各种犁杖家具。一圈看下来,仿佛能看到过去农村男劳力喝够小罐茶,背上耕田用具下田的场景。
茶室旁边的小屋,是“收藏馆”的核心,兼着收藏室、展览室的功能。不用走进屋里,屋外的藏品就足够吸引人的目光。
因为屋子太小,一些不怕雨淋日晒的器物就摆放在屋外,舂漏了底的盐臼、长满了青苔的石水缸、年头不短的坛、驮马用具……老人拿起那个舂漏了底的盐臼,抚摸着那若隐若现的雕纹,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岁月里。
“我这个房子太小,太杂乱了。”随着老人走进“展室”,琳琅满目的各种藏品摆得满屋都是,拥挤却不杂乱,按照各种功能相对归类地摆放在一起。老人一件件地拿起物品,轻轻地拂去上面的尘土,又轻轻地放回原位,似乎怕一不小心惊动了历史印记。
“这个篾子饭盒,可是陪着我们从小到大的东西。”打开一个篾子饭盒,老人仿佛又闻到了面馃饭里的玉米气息,回到了曾经的青春岁月,深情地讲述着过往,“那个时候我们上山做活,就是用这个饭盒带饭,用一个竹子做成的菜筒带菜。早上起来饱饱地吃一顿,然后紧紧地按一盒,去山上吃。有时候用个葫芦带点酸水就当汤了,如果不带就拿山泉水来下饭。”
“这些是各个时期的灯,看看你们都见过哪些?”放下饭盒,老人又走到一排灯具面前,香油灯、火油灯、马灯、气灯……各种形状的灯具里,仿佛能看出历史中的那一缕缕光。
点燃一盏香油灯,看着豆大的火苗,老人仿佛回到了在灯下苦读的岁月:“那个时候我们读书,就是在这种灯光下读的,不到天黑完根本舍不得点。比起我们那个时候,现在这些娃娃真是幸福得不得了!”
“现在没人会修这个东西了,要是能响起来那可就最好了。”打开一个老式的留声机,老人仿佛又听到了《夜上海》的旋律,他说自己这几年一直在找会修的人,就想再能听到那个年代的“仙音”。除了留声机,还有曾经一家一户的小广播、收音机、双卡双喇叭收录机,每一件曾经的高档电器里,都锲刻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
“我觉得最珍贵的有两样,一样是这块嘉庆年间的匾,一样是这张民国年间的纸。”拿出珍藏着的《清丈执照》,王赛春激动地讲述着获得这些“珍品”的经历。他说,包括后来的工分手册、自行车证、持枪证等这些证件,上面记录的不仅仅是几个字、几个数字,还有鲜明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