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type汉化绿色版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体操馆:体操训练背后竟藏着这么多门道
盛夏的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体操馆,又一个艰苦又不乏收获的训练日。当小队员们擦拭着汗水聆听着教练的指导,场馆的另一侧,还有几双眼睛同样在关切地注视着队员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扮演着联络人的角色,协调队里的需求。”作为体操中心科研联络人杨圣韬口中的“需求”几乎涵盖了科研的方方面面。从生理生化检测到心理干预辅导,再到新动作或高难度动作的视频解析,针对队里提出的要求,杨圣韬会在第一时间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取得联系。而杨圣韬自己的专长则是功能性训练领域。
在体操中心,扮演类似角色的科研成员共有四位。除了在运动队与科研团队间搭建桥梁,他们也有着各自精通的领域,并将所学到的一切运用在辅助体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之中。在亲耳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工作前,小体根本想不到,原来体操训练的背后竟藏着这么多的门道!
01
功能性训练
助力运动员平稳度过生长发育期
无论蹦床、体操或是艺术体操,运动员们最显著的共同特征就是年龄小。进入生长发育期后,不少小队员都会遇到同一个棘手问题——随着力量、身高的增长,原本熟悉的发力方式已无法与身体匹配,反而失去了原本的表演节奏。
“一个人从小到大,运动的方式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尤其是生长发育阶段。”杨圣韬认为小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通常是先长个子、再长肌肉,肌腱则要到最后才增长,这注定了需要将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进行重新匹配。为了方便理解,杨圣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像是电脑更新硬件的同时,就必须更新驱动系统。我的工作就是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找出运动员神经肌肉控制中不平衡的部分,再通过功能性训练让与运动相关的器官和能力达到动态平衡。”
据杨圣韬介绍,即便是在成年后,运动员仍有可能遇到这一问题。“有时候,过多重复某一转项训练动作也有可能导致失衡,功能性训练所强调的就是人体整体动力链的贯通。”
02
从起跳的角度到翻转的速度,
用物理模型解析复杂动作
在体操队训练的时候,教练时常会在场边放上一台IPAD,以便让队员们回看自己的动作。但有时如果涉及到一些新动作或是高难度动作,就会请出一台神奇——超高速摄像机。
“超高速摄像机的好处在于可以进行视频解析,通过软件可以在运动员身上打点。”据科研团队的王钰婷介绍,所谓“打点”即锁定运动员做动作时的“关节点”,“通常每名运动员从头到脚共需要打16个关节点,由此生成运动轨迹,并得到空中翻转的速度、起跳的角度等数据。”
拍摄此类视频的目的有二,一来自然是便于教练团队进行技术解析,二来则是为体操中心留档。“体操、蹦床都是技术性项目,只有将视频留档才能在日后对比反馈出动作的难度及变化。”王钰婷表示,由于队内运动员众多,科研团队不可能照顾到每位选手,多数时候仍得依靠教练员用其专业的眼光与经验为运动员提供指导,但在一些关键时刻,或是锻炼关键动作时,超高速摄像机就能起到极佳的辅助作用。
03
运动员疲劳与否?数据会给出答案
训练中怎样才算到量?运动员什么时候会感到疲劳?放在过去,这只能依靠教练员自己的判断,再结合运动员的反馈,才能给出大致的答案,但现在随着生理生化检测的运用,情况已有所改变。
“如果运动员的睾酮素比之前下降得很多,很有可能是疲劳了。有时,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拉伤,未必就能意识到,只会感到酸痛,但肌酸激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肌肉的拉伤。”这些指标均需通过生化检测才能得到,据科研团队的徐倩介绍,每隔一到两个月,各队伍通常就会前往训练基地内的科研中心进行测试。
同样,当队员需要营养建议,或是面临减控体重的需求时,唯有通过专业测试得到相关指标数据,才能因人制宜个性化设计方案。
04
学会掌控情绪,才能直面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