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0-05-03 00:02 的文章

blunt的反义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人民政协新实践)

 

  图为广西梧州市的小康新村。
  蒙 城摄(人民视觉)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攻克最后堡垒,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何啃贫中贫、坚中坚这块“硬骨头”;如何持续激活干部队伍状态;怎样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重心。我们约请了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发表意见建议。

  

  贫中贫、坚中坚的“硬骨头”如何啃?

  阻断代际传递,扩大兜底保障

  记者调查

  这些天,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大山村的100多户贫困群众开始陆续搬迁进城。有了安全稳定的住房,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又进了一步。会泽县是全国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是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一看收入,二看习惯。离开乡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好在村里多数青壮年都有外出务工的经历,他们适应新生活会快一些,还能给其他村民传授务工经验。”大山村第一书记吴自先说。受疫情影响,一些贫困户外出务工时间推延,吴自先和基层干部一道,送去了政策、岗位信息。帮助搬迁村民适应城市生活是一个难点,县里组建了专门的志愿者队伍,陪着搬迁户体验新事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从而尽快适应城市的新生活,安居乐业。

  除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体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比例达45.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还有48万,他们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脱贫不解困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需要更为精准的帮扶措施。

  委员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

  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但易地搬迁扶贫不能“一搬了之”,让困难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

  从当前来看,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既能增加贫困户收入,也有助于贫困户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和提高技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

  建议继续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拓宽搬迁群众就业门路。对于“能出去,可远行”的搬迁劳动力,鼓励异地转移就业;对于“能出去,但不能远走”的搬迁贫困劳动力,帮扶就地就近就业,争取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啃硬骨头要用心、用情、用力。受疫情影响,部分青壮年可能会趁机返乡发展产业,应充分用好这部分人才,加大政策引导,激励他们创新创业,带头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引领未脱贫的群众参与现代市场竞争,从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

  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是帮助他们脱贫解困奔小康的根本之举。各部门要协调统一,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尤其要精准摸排残疾人就业需求,建立清单,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以就业难度大的视力残疾人为例,各地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有条件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特教学校(盲校)等机构,采取“师带徒”的方式,组织有意愿的盲人进行按摩培训。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对因不能减免房租等原因经营确有困难的盲人按摩机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等给予适当补助。

  加强困难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工作。对于无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残疾人,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提高保障水平。要加速推进无障碍家庭改造、辅具适配、康复训练和危房改造,多措并举改善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条件。针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照护和服务体系,让残疾人既脱贫又解困,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如何持续激发扶贫干部队伍活力?

  弘扬务实作风,尊重基层干部

  记者调查

  罗高峰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铺镇邵庄村第一书记,2015年进村,一待就是5年多。但一开始乡亲们并不看好罗高峰,配合度也很低。“迈进群众的门槛,才能走进老乡的心坎。”进村前几个月,罗高峰挨家挨户聊天拉家常,了解村里的致贫原因,了解乡亲们的实际困难和脱贫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