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0-27 13:44 的文章

n85格机江淮儿女再扬帆(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下))

  一进安徽郎溪县下吴村,乡村田园美景就映入眼帘,伍员山上茶园青翠欲滴,山脚下茂林修竹丛中掩映着一座座农家小楼。茶农夏宗英从园子里探出身来:“多亏跟着人家山那边学,改种了白茶,这不,老茶山变成‘摇钱树’!”

  山那边是江苏溧阳市洑家村(现为金山村洑家组)。24年前本报记者曾经探访山两边,两个村子共守伍员山,发展差距却发人深思。这些年,不甘落后的下吴村奋力追赶,追出了如今的山乡巨变。

  安徽何尝不在奋力追赶!比长三角邻居,比中部兄弟省份,既有“山这边、山那边”的差距,也有“江这边、江那边”的短板,还有“人口规模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尴尬。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江淮儿女的愿望如此强烈。

  “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鼓励,让安徽人信心倍增。

  行走江淮大地,我们处处感受到奔跑路上的火热干劲,也常听到放眼长远的理性思考。迈向高质量,安徽蹄疾步稳。

  量与质

  没有速度不行,惟速度不要质量更不行

  新机遇扑面而来,安徽又站上一个新起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这些国家战略都惠及安徽。优势如何成胜势?闯劲怎么变动力?

  “不片面以速度论英雄,不片面以总量论英雄,不片面以显绩论英雄。我们既要为当前发展尽责,又要对长远发展负责,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话语坚定。

  ——破解“速度焦虑”,安徽迈向量与质的新平衡。

  省会合肥,10年前的GDP还不及浙江的一个地级市。“要追赶,没有速度不行,但不讲质量更不行。”合肥人冷静审视,动力不足是最大的发展短板。怎么追赶?瞄准“芯、屏、器、合”,潜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创芯”,十年磨一剑。走进合肥通富微电子公司的芯片车间,一尘不染,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线前,身着防尘服的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公司副总经理袁国强指着流水线上的产品说:“订单供不应求,每天加工1700万颗集成电路,我们还在扩产。”

  不仅是芯片,在合肥,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从一片空白到全产业链,成长出一批千亿级新产业。更让合肥人骄傲的是,2017年1月,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合肥,跻身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速度换挡,合肥“加速跑”的步伐更矫健。去年全市经济增速8.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升至第六位。

  不只是合肥。追求高质量的安徽,发展路径更清晰:提质增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锻造发展“硬实力”。翻开今年上半年成绩单,安徽经济增速达到8%,居全国第六位,走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同增、速度与效益并举的新路。

  ——突破“结构胶着”,安徽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

  走进煤城淮北,南湖公园内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退休的煤矿工人陆传标绕健身步道跑了一圈,“7.5公里,42分钟,刚刚达标!”他擦着额头的汗珠笑道。很难想象,过去脏乱的煤炭塌陷区,如今却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生态城。

  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也曾一度因煤而困。过去一个煤产业撑起全市八成的经济总量,亮眼的数据背后隐忧浮现:矿山枯竭,环境欠账,“资源饭”不那么好吃了。怎么办?淮北毅然转型:立足煤,延伸煤,然后超越煤,创新循环经济体系,将原煤“吃干榨尽”。

  转型逼出“亩产英雄”。一个临涣焦化厂,精煤销往长三角,焦煤冶炼甲醇,煤矸石发电,一条全新的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超净排放”,去年盈利达到9.7亿元。“煤总有挖完那天,早转型,就能早日挺过阵痛。”焦化厂负责人感慨。

  发展方式一变,这座资源枯竭城市顿时焕发新活力。

  在奇瑞的焊装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抓取、焊接、传递,井井有条。从奇瑞的发展历程中,芜湖调结构的轨迹可见一斑。“10多年时间,政府围绕汽车产业坚持不懈扶链、集聚,给企业带来好环境。”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感叹。如今,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系统,芜湖汽车配套企业一应俱全,推动奇瑞一路高歌。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安徽向“东”对接,以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老工业基地芜湖,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互联网+”成为新名片;“铜都”铜陵,告别一铜独大,非铜产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