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0-23 07:35 的文章

秦美人披风高原之上攀高峰(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江苏篇(下))

  江苏经济强,强在实业。

  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实体经济占全省GDP的80%、全国的1/8、全球的3%……江苏经济体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靠的正是实体经济。

  底气十足、身位领先,是不是可以歇歇脚、喘口气了?

  “实体经济依然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不然很难长久立足”“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容不得半点懈怠”……江苏人没有陶醉于既有成绩,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自我加压。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中流击楫,精神振奋。行走江苏大地,抓创新、强实业的好故事书写不尽,全省上下正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问题导向找症结

  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结合不紧

  富士康、纬创、仁宝、立讯……沿着宽敞气派的大道行驶在苏州昆山市,一家家名头响当当的电子代工企业令人目不暇接。一年生产近4500万台计算机、4800多万台手机,昆山可谓名副其实的“代工天堂”。

  “组装电脑和制造芯片都算信息产业,可组装一台电脑,利润还不够一包高档香烟。”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不为“拿手好戏”自满,反而当着记者面主动“揭短”,“虽然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万亿级,可许多企业研发、服务两头在外,利润大头被拿走,面对的不是‘微笑曲线’,而是‘无奈曲线’。”

  江苏从不讳言发展的不足。

  回望来路,短板犹存。从探索“苏南模式”、发展乡镇企业,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过去的江苏依靠引进、模仿、跟随做大了产业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发展阶段之变让短板愈发凸显: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只能低位徘徊,实体经济出现动力衰减。

  立足现实,差距不小。全省工业企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1.8%;多数产业仍处中低端,具有全产业链控制力、全球话语权的领军型企业不多……

  一句话,江苏实体经济依然大而不强。

  根源在哪里?江苏拿起“放大镜”,探寻症结所在。

  与地方干部对话,一个对比,耐人寻味:江苏拥有167所高校、80多万研发人员,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可广东有华为,上海有中芯国际,浙江有阿里巴巴,为什么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少“高峰”?

  与科研人员座谈,两组数字,彰显症结:全省5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专利产出,创新能力不足;全国167个工学类一级重点学科中,江苏仅占17个,创新和产业结合不紧。

  “不足”“不紧”,带来的自然是“不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实现高质量,江苏把创新摆到了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一定要把江苏打造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策源之地、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

  满怀热忱补短板

  下定决心拿出魄力,挖掘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

  集体拒签?

  几年前,当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准备像往常一样参加一场国外展会时,骨干工程师却全被拒签。徐工机械总裁陆川道出原委:“过去20多年,徐工一路成长,从全球机械行业的‘小角色’变成了‘大块头’。别人觉察到压力,所以‘处处设防’。”

  压力袭来,徐工人的斗志更加昂扬。他们毅然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心无旁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造出“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液压挖掘机……几年下来,徐工掌握了包括底层软件、关键控制器、传感器等在内的全套技术,成了国际同行中的佼佼者。

  创新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赛。没有坚定的决心、果敢的魄力,绝难轻松取胜。

  创新时不我待,补短板你追我赶。2016年7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实现量产。台积电南京工厂不仅创下了投产的速度纪录,更使200多家上下游企业蜂拥而至。三年多过去,南京芯片产业从几乎空白跃升至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