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09-17 11:28 的文章

幸福流淌城乡间!江苏盐城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竣工一年,运营良好,全市500多万人喝上安全优质长江水;

启动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治理项目,消除黑臭水体、改善区域水质,再现“百河之城”碧水畅流;

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梯次推进,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老城焕发出新活力;

农民住房改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推进,城乡绿化有序进展,百姓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组团勾勒市民心中美好家园,幸福新盐城成为百姓的向往和期盼;

“五纵三横”快速路网和“十三横十二纵”城市主干路网基本形成,提供了“不堵之城”的盐城样本,跃升出行幸福感;

……

城乡建设事关民生福祉。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战斗姿态,是我市当前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打造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快速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题中要义。

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民生痛点在哪,城乡建设的工作着力点就在哪。在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市千方百计补短板、强弱项,敢于向困难亮剑,坚定不移抓重点、夯基础,全力以赴惠民生、增福祉,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书写幸福新盐城的精彩答卷。

住房改善安民心

乡村间,“人字头瓦屋面,猪圈厕所盖在前”,这曾是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房布局分散、村庄整体条件较差,缺少活力与生机;老城里,棚户区住房简陋、周边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居住环境让百姓苦不堪言,与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

追溯历史,盐城城市建设起点不高,是从建制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历史欠账较多。全市2000 多个行政村,1万多个自然村,有45万户有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占到农房总户数的近30%;近20年来,老城区基本没动,至2017年,市区尚有棚户区住户5.2万多户。

改善住房条件是我市当前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方面,成为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的一大短板,势在必行、非做不可、必须抓好。

翻过历史账,进入新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市委、市政府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扛起改善民生重任,认真顺应群众期盼,抓住时间窗口期,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具底气、 更具成色、更具品质。

说起以前的居住环境,阜宁县沟墩镇条岗村村民陈红玉感慨不已:“我们一家三口以前住的‘人字头’,建于三十多年前,早就墙壁开裂、屋顶漏雨、四处进风,”陈红玉家的老房子曾是苏北农村住房的一个缩影。

从 2016 年起,我市启动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提出的明确要求,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新开工建设农房集中居住点197个,其中竣工84个,完成4.4万农户住房条件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今盐阜大地的乡村里,两层联排、自带院落,白墙黛瓦、绿树繁花的新中式民居随处可见,“你看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又结实又敞亮,楼上楼下两层共120平方米,有6个房间,上下都有卫生间,屋前有树有花,屋后有河有田,用老房子宅基地置换才花5万元,我们心满意足。”

在市区,63岁的王广林家住双元新村,房龄已超30年。王家40平方米的屋子被分隔成客厅、卧室和厨房,厨房小得转不开身。“白天灯一关,就是晚上。”这房子,王广林一家住了20多年,两个女儿在此长大出嫁。去年,双元新村被纳入市区棚改计划,王广林和邻居们看到了希望。

棚户区改造工作民心所向、民意强烈、势不可挡。市委、市政府把棚改和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强力推进。目前,已启动棚改项目共210项,完成改造2.5万户、300多万平方米,新建保障性安置住房近9000套。

“政策为群众着想,大家都支持。棚改政策充分考虑我们老百姓的利益,有的安置房就建在最好的学区。”王广林说,“征收补偿的价格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同样面积的商品房,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住得安心舒适,装潢后还能余点钱存银行。”

城乡环境提升的不仅仅是住房,还有绿化。瞄准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双城”同创目标,我市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绿化会战和全民绿化行动,积极推动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和美丽乡村建设,绘就生态新画卷,集聚优质生态资源,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把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深深镌刻在盐阜大地上。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474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4097公顷,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

引水治河润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