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0-05-16 10:37 的文章

米凤君让帆船驶近更多人(奥运·人生)

 

  徐莉佳:1987年8月出生于上海,10岁开始练习帆船,2006年获得激光雷迪尔级帆船世锦赛冠军,2008年获得北京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季军,2012年勇夺伦敦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冠军,这是中国帆船史上首枚奥运金牌。

 

  核心阅读

  为中国帆船首枚奥运金牌而战的日子里,徐莉佳以乐观和倔强,航向波澜万丈。淡出赛场后,她依然用“在海上”的态度,从零开始、迎难而上,转型体育自媒体人,向世界传递“佳音”。写帆船书、引进英国帆船教材、报道赛事……她不遗余力,只为让帆船项目驶近更多人。

     

  英国南部小城韦茅斯,海风清新拂面。8年前,徐莉佳在这里夺得中国第一枚帆船项目奥运金牌。而今,淡出赛场的她与当帆船教练的丈夫居住于此,凭海临风,与帆为伴。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所有帆船俱乐部都关闭了,至少几个月后才能重见白帆点点的风景。”被迫“家里蹲”,徐莉佳没有让生活搁浅,拍摄健身视频、运营自媒体、在线与全球运动员交流……

  为奥运而战的那些日子,挫折与磨难如影随形,徐莉佳以乐观和倔强,航向波澜万丈。退役后,她依然用“在海上”的态度看待世界,“不管什么挑战,痛快来吧!”

  “做一架桥梁,让更多人爱上体育”

  “好身材七分靠吃三分靠练,和我一起无器械高效燃脂10分钟吧!”“仰卧起坐?别再重复错误的动作!”……从2月初开始,徐莉佳在社交平台上变成了“健身教练”。支起三脚架,铺上体操垫,一个个微健身视频被她在家“捣鼓”出来。

  镜头中的徐莉佳,清瘦而健美,这源自常年的自律和锻炼习惯。“没想到多年积累的健身心得,这次拍视频全用上了。”无心插柳的创意,让她发现一片新天地,“争取每月拍两三个,最终做成一个系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徐莉佳的每一步,都走出逆境拼搏、厚积薄发的足印。2002年,因为手术错过雅典奥运会选拔,卧床休养的一年,她开启“疯狂英语”模式,为如今流利的英语口语打下底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疗伤期间,她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早早开始沉淀自己。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意外手掌骨折,两三个月没法出海,她就在大脑里模拟训练,最终复出圆了奥运冠军梦……“如果没有这些磨砺,我可能走不到现在的高度。”

  “当你在海上与大自然搏斗过,回到岸上就会想,这点困难算什么呢?”永远乐观、永远不失去失望,徐莉佳安之若素地迎接每一个未知。就像疫情打乱生活节奏,她就睁大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搞笑帆船视频、田园骑行Vlog……“帆船教会我乐观和感恩,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影响力,做一架桥梁,让更多人爱上体育。”

  “换一种方式陪伴挚爱的帆船和体育”

  里约奥运会后,徐莉佳原本打算再战4年,但严重的伤病如同无法跨越的高山。“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比赛了,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呢?”

  而立之年的关口,徐莉佳也曾迷茫,直到有一天灵光乍现:“我可以做个媒体人,换一种方式陪伴挚爱的帆船和体育。”行动派的她立刻转舵调帆,2017年转入英国索伦特大学专攻体育新闻播音专业,从拍摄、编辑到主持、外景,都从头学起。

  英文娴熟、思维活跃、国际范儿,这些昔日贴在徐莉佳身上的标签,成为转型的秘密武器。习惯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她,开始换一种角色传播自己的声音——从创办广播节目《帆船佳音》《体坛佳音》,到开设“徐莉佳传媒之声”公众号,她以自媒体人的身份,一点点拼接着梦想版图。

  广播节目每周更新,占据了徐莉佳很多时间。工作量压不倒她,但专访所需要的深厚积淀,却渐渐成了挑战。“原来自己只关注帆船项目,知识面有点窄。与其他领域的运动员对话,总要提前做很多功课,包括项目历史、规则以及采访技巧。”两年多来,已有100多位国内外运动员和体育界人士做客“佳音”。

  练帆船那些年,徐莉佳见惯了风浪,跌宕的人生阅历让她与采访对象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体坛故事,经由她的挖掘传播出去。“我很享受这个交流过程,从他们身上,总能感受到体育的力量。”尽管做自媒体现阶段没有收入,完全凭爱好在支撑,但徐莉佳却初心如故,“这是我想做的事情,只要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就是坚持的动力。”

  “帆船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