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1-11-11 09:05 的文章

田培学给理想插上信念的翅膀

给理想插上信念的翅膀

李金富



人常说:没有啥也不能没有理想;失去啥也不能失去信念。假如理想有翅膀,那双腾飞的翅膀一定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
欣慰的是忆及往事虽有不少遗憾,但遗憾里没有一分是因为懒惰或被困难吓倒所造成的。自豪的是这几十年来风里雨里,都心无旁鹜、咬牙挺了过来。
清楚记得1975年寒冬的夜里,凌晨一点多,毅然离开刚刚暖热的被窝,冒着零下17度的严寒,沿着悄无一人的小路,一步一滑地从单位步行1.5公里到马家坟村的林县采矿厂搭车的事。

那时,我想要送稿件到《河南日报》社,在乡里开证明信时,乡领导说该厂要去郑州购置机器,并和采矿厂说好了,让我搭个顺路车。
说是汽车,其实是柴油车。天寒地冻,树木和停着的汽车上都结了厚厚的白霜。我一路赶来,身上、头发上,就连眼睫毛上都是白霜。柴油车发动了一个多小时,都没起动。我和带车的老王,从附近的庄稼地岸边,背了五六捆玉米秸杆,在车边点火烘车,由于秸杆返潮,光冒烟不着火,我与老王轮番蹲下歪着头对着柴使劲吹。烟呛得我俩鼻涕眼泪往下流,还不停地咳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将火引着。等车起动后,我们又到地里背来两捆秸杆放车箱上,一来以防万一,二来二百多公里的路程,坐在露天的敞蓬车斗里也能挡一挡寒风。
 一路颠簸,经过15个小时的跋涉,到郑州已是灯光闪烁的晚上。采矿厂的人住进了位于花园路的河南饭店,我和他们一行人告别后,步行来到位于黄河路的《河南日报》社招待所住下。
次日一早,赶在报社上班前,我已经来到位于纬一路的《河南日报》社。亲自送稿件、见编辑,为的就是能当面聆听报社老师的点评指导,以利今后的写作。

当听到报社编辑的肯定时,瞬间泪满眼眶。不为了表扬,只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付出,终有所获。

如今想来,不可思议。敞蓬车里的寒冷和饥肠辘辘,以及自带的干粮馍馍,让我终身难忘。是什么让我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我想,唯有坚定的信念在指引着我前行的路。
高中时学制两年,学生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勤工俭学、地里或校办小工厂里,因此,真正能静下来学习的时间相当有限。
但我没有因为自己底子薄而气馁,没有因为自己缺少学习写作时间而放弃。而是选择在校学习、在校办工厂兼职劳动,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挑灯写作。没有顾此失彼,也没有怨天尤人。基本上每次完成稿件天还不亮时,骑着28自行车赶到县广播站送稿,一刻也不能耽误,还得再抓紧返回学校,这样学习、干活、写作一样都没有耽误。

前行的路上,不乏冷嘲热讽。有人说我异想天开,有人说我一个土老冒还想当大记者。前进还是退却,我却不管不顾,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前边即使万丈深渊,也要勇敢地闯出一条血路。

就像革命之初,谁也不知道前行的路,要走多远,才能见到曙光,革命才能成功,斗争才能胜利。一切都是未知。但正是坚信终有一天,胜利旗帜会遍插华夏大地,正是革命者乐观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在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赢取了最后的胜利。

越挫越勇,越挫越奋,越挫越锐,正是这样的信念在召唤着我、鼓舞着我。

黄天不负苦心人。我也因此先是由校办小工厂工人转为乡初级中学老师,后又转为国家干部。

我始终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一定能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但一定会不负此生。

因为我知道,只有给理想插上信念的翅膀,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