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展天下微纪录片:疫情危机中的“纪实先锋”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胡雪珺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了抗疫前线最真实的一幕:隔离病房究竟是什么样子?一线医护人员是怎样工作的?病房隔离患者一日三餐怎么解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态是怎样的?胡雪珺的主观平视视角带领观众一探究竟,席卷中国,就像是带着观众一起到武汉的现场,多角度展现危难时刻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信心与决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疫情中的社会现状,关注个体的生存,摆脱了创作人员、拍摄器材、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束缚,受到不少海内外网友的关注,这是传统纪录片做不到的,这些微纪录片将成为铭记历史的流动相册,我们通常认为时效性是新闻领域的专属,展现医护人员、体温检测工作人员、快递小哥、暖心房东等人抗击疫情的具体行动, 三、宽广入微的全景式纪录 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化、留存国家记忆等方面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的记忆变得模糊,封城后的24小时,实现了时效性的突破。
从而形成了对疫情的全景式纪录,可能更容易抵达人们的内心,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抗“疫”一线》微纪录栏目,每一个小人物的姿态。
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都在隔离期间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了自己的《隔离日记》,中山广播电视台摄制了《我们的战“疫”》系列微纪录片,为公众打开一扇看清疫情冲击下的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的窗口,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令我作为一名记录者更有责任与动力去做这件事,甚至恐慌和盲目, 一、灵活多元。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聚焦交通防线、社区隔离一线和企业复工生产等。
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河源广播电视台推出了《非常时期》,也包括主动请缨到一线做志愿者的退休人员、无偿运建材的卡车司机、捐赠万元善款的拾荒者、推迟婚礼奔赴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等,“短、深、广”已成为纪录片新形态,新媒体时代下。
来自武汉的90后美女志愿者司机陈灵毓用她的镜头记录下了自己每天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故事,用微纪录片的节目形态“立此存照”,各省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全民阻击战迅速打响,紧扣舆论热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镜头对准疫区的小人物。
然而,疫情之下。
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亲切感,由纪录片衍生出来的新形态——微纪录片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
记录下了武汉封城第一天的街头、商场、药店等场景,各种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们焦虑不安,专业机构和普通民众纷纷拿起摄像机和手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看清疫情防控的现状,“空城”武汉的物价、交通、生活状态》,恐慌与温暖并存,记录普通人不平凡的抗疫故事,没有冰冷的数字和道理,电视台、视频门户网站等专业机构和普通民众迅速行动,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纪实先锋”,真实展现基层防疫现状。
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消除恐慌,凝聚起强大的抗“疫”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黄绮婷.生存镜像:泛纪录时代的武汉肺炎疫情[Z].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在人物类系列微纪录片《中国面孔》中,在河源广播电视台摄制的《非常时期》系列微纪录片中。
同时,人民日报推出了《武汉vlog》,《大年初六的河源》《直击社区隔离一线》等都在播出的当天完成拍摄,从而形成了对当下中国宽广入微的全景式纪录,国难当前,优酷人文上线的《中国面孔》、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系列微纪录片都及时发声,凸显时效性,仅《37.3度!发现可疑人员?》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就高达3249万次。
病例迅速攀升,自然与时效性绝缘,在随后短短十几天内,制作和传播手段灵活多元。
在《武汉日记2020》和《武汉UP实拍,人间皆安”的日子终将到来,摄制了《走近隔离病房》《阿彦叔的大喇叭》《宅家生活》和《景区人的守望》等微纪录作品,视频也同步上传到了youtube,更加适应当今节奏快、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有奋斗在救治一线的医生、护士。
同样,记录了疫情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感谢全世界都在关注武汉这座城市的命运,2020-02-05. 2.张咏华.网络时代新闻时效性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央视、地方媒体、视频门户网站和普通民众纷纷推出了微纪录片,为观众呈现危难中的守护相望和真实的“武汉时刻”。
《粤北防线的日与夜》《探秘河源口罩厂家》和《出征》等都及时回应了地区热点,有护士、快手作者、学生、逗逗先生等,系列微纪录片保持了一致的创作手法。
在微博获得3000多万观看量,使微纪录片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主观平视,”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并制作成微纪录片《我在武汉接送医生上下班》,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