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2-04-05 09:30 的文章

dnf装扮重铸 中国民间初尝可回收火箭:离马斯克入轨火箭还有多远

2019年4月23日清晨5时左右,中国西北某地沙漠,一架长8.7米、重3700公斤的火箭被翻转起竖并等待发射,这是一枚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它来自一家中国民间的火箭公司,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凌空天行”)。

距离发射只有2小时了,尽管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王毓栋,反复审视过飞行方案,但他仍然心情紧张。王毓栋曾服务于传统航天系统。按照他的预计,这枚火箭将在大气层内飞行一圈,并实现水平着陆,达到部分结构件的回收。这是他向可回收火箭迈进的第一次尝试。

从最初开放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有连续两枚民间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也伴随着投资圈流传的中国能否做成商业航天的疑议。

“5、4、3、2、1,发射”,几十分钟后,发射场人员确定了回收着陆的火箭。

寻找“商业”

“离职之前我对我师傅说,我想试试这辈子能不能做一点事情”,两年前王毓栋离开任职了十几年的航天系统。

中国航天体系的能力建设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国防技术上国外的封锁,从“两弹一星”、“863计划”,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工程,航天被当作一项足以代表国防实力的民族产业,以及中国庞大军工系统的制高点。

从2014年底,中国开放民间资本进入航天业。政策导向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向民间转化,以中国的国防实力带动经济实力,航天产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在军民融合战略中起着先行先试的作用。打破部队、十大军工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四类主体自成体系的局面,成为重要的方向。

2015年下半年,中国第一批民间航天公司出现。他们向投资人许诺一年内研制出一枚商业运载火箭并发射,以服务于数以万计等待上天的微小卫星,其中有的企业并获得了融资,还被媒体称为“中国SpaceX”。

SpaceX是指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由PayPal早期投资人埃隆·马斯克(ElonMusk)2002年6月建立的美国太空运输公司。它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

王毓栋不熟悉那个时刻感召到中国投资人的马斯克到底谁,但这些同业者的亲身经历让他思考,“什么是商业?是不是在商业世界,自己手中的技术,就能运用到更高效率、更广泛的事业上。”

航空航天业具备军民兼有属性,如果将同样的技术面向民用来研制、生产、经营,或许是另一番图景。

这期间,从国际到国内,整个商业航天推崇着一个新的技术理想——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无论学术还是商业界,这种火箭的经济性、环保性已经被全球范围内认可,最重要的是,相对一直以来的一次性使用方式,可回收意味着解决了成本和效率问题,这正是形成商业的基础,也是走向大众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如果将火箭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可回收意味着它的载荷可以拓展到更大范围,从试验品、卫星、到人类,不只于当前阶段的商业卫星组网,未来可以拓展到将人类送到太空旅游,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从航空航天的发展来看,SpaceX采用的以垂直着陆方式达到可回收的运载火箭受到外界认可,并被认为在动力系统等方面具备很高的技术门槛,这也是公司在15年间估值上涨了约300多倍的原因之一。“其实可回收火箭还存在另一种回收方式”,王毓栋称。根据航空航天业的历史,在SpaceX所采取的垂直着陆方式以外,航空航天史上还出现过一种水平着陆的回收方式,类似于航空飞机的技术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研究历史,即便在商业案例中缺少可行性的论证,但王毓栋认为,这也为研制出可回收运载火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更让他兴奋的是,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备水平回收航空航天器的技术基础,或许他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尝试做出一款可回收运载火箭。

2019年9月,他成立了凌空天行,同时,准备研制一款带翼火箭,送达临近空间的高度,再利用水平的方式实现回收着陆,以求将技术达到初步验证。而后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将这枚火箭设计出来。

从图纸到产品

彼时,一个叫李梁的人请求加入了王毓栋的团队。他告诉对方,自己可以用3个月时间将他的设计图纸变成一枚真正的火箭。

李梁原是航天科技集团的负责火箭制造质量管理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就是完成火箭采购、组装、生产的过程。3年前离开体制到了一家成立不足半年的商业火箭公司,后来辗转加入了王毓栋的团队。

“在原单位工作的时候,完成同样任务的周期是按照年来计算的,而且各个分系统有固定不变的供应商”,李梁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