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12-24 14:20 的文章

浙江商界巨子王均瑶来自“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的报告(下)

    原标题:一个“创客团队”的时代之思 ——来自“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的报告(下) ​

    “我们的太空”公开课授课现场。本版图片均由“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提供

    “太空广播FM”团队成员在录制节目。

    “让祖国见证幸福”大型集体婚礼北京主会场现场合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网络结合才能找到出路

    “你好,我是赵典超,网名‘超凡脱俗’!”某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典超开口第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太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创客”们聚集在一起,相互间作自我介绍时,总会顺带介绍一下自己的网名,也总有人发出感叹:“原来就是你呀!”

    “网络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一部分,也理应成为我们工作方式的一部分。”一名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掏出手机滑动屏幕说,“我平时常用的群就有20多个。”

    在这个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他们倡导领导干部在规章制度之内,主动与科技干部和一线航天人交朋友、加微信、常互动;倡导网络化生活方式,开展网络学习、网上调研,通过网络新媒体建设,促进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团队成员李超在航天基层一线任职期间,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曾长期萦绕心头:每次航天发射任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怎么搞?

    “任务前夕工作最紧张,组织教育像是添乱;任务成功后再组织,好像又没作用。”李超无奈地说。

    然而,高科技人员的思想建设又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是搞不好,极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这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另一重挑战:“航天队伍里大多是高科技人员,如果发一本装备说明书,他可能一天一动不动看完。但如果是读教育提纲,他可能就坐不住。”

    那么,破解这一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在网络。这个团队坚定地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网络结合才能找到出路。”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等特征,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8年4月24日,“我们的太空”新媒体创办。两年多来,他们先后入驻20个新媒体平台,实现了青年群体在哪里、思想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连续两年被评为“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榜样。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他们研发“理论闯关”小程序,带动数十万人参与答题。后来,他们上线“e云红网”App,探索把支部建到网上、组织建到群里。

    今年“七一”“八一”前后,他们又发起网上微课展播,融合动漫、沙画等新形式的300余堂精品课,令人耳目一新。

    前不久,他们评选“理论闯关”优胜者时发现,排名靠前的15人中有7人都是普通科技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插上网络翅膀后,润物无声,融入越来越多航天人的心田。

    “互联网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完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我们的太空”团队成员之一任波认为,借助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加长了触手、增加了柔性,可以变得更加“泛在”,让“时时受教育、处处有教育、人人参与教育”成为可能。

    思想政治工作从来不是单调的,不是一种颜色,而是缤纷多彩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今年10月底,“我们的太空”团队组织了一场“太空思辨会”,分享一个月来的工作感悟和经验。

    这场交流活动别开生面:发言的都是各单位最年轻的干部,谁也不许念稿子,现场“脱口秀”。台上的人在讲,台下听讲的人可实时发“弹幕”交流……

    李超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为了筹备这场活动,他虽然家在航天城里,但最近一周天天都在办公室睡。

    当天的思辨会,原计划用时45分钟,被大家意犹未尽地延长到2小时。李超觉得,“这种新的活动方式,能被大家认可,累也值得。”

    像这样被李超和同事们搞得很有“磁性”的活动还有不少。他们将其称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颜值革新”。

    近年来,这支航天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在不停地刷新“面孔”——

    推进理论学习,他们创新“精要学理论12345”模式,每当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总能在3小时内梳理出理论要点,通过新媒体推送;

    传承红色基因,他们开发了移动终端,把各地红色资源汇聚到掌上,无论出差走到哪里,先在网上打卡红色地标,已成为很多航天人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