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越君跨越10余省,寻找烈士健在的父母
法卡山烈士陵园。刘锦 摄
肖铿鸣看望慰问当年牺牲战友的母亲。图片由本人提供
烈士纪念日前夕,肖铿鸣为战友扫墓。宋邦稳 摄
秋日,斜阳,广西边城凭祥市法卡山烈士陵园笼罩在一片金色的余晖里。
陵园四周,野果豆菍挂满枝头,紫黑色的果实在风中摇曳。
又一个烈士纪念日到来,老兵肖铿鸣再一次前来祭扫战友。一如过去,他在每座烈士墓碑前摆上饼干、水果和一瓶酒,点上香烛,缓缓将酒轻洒在墓碑前……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凝重,每一次迈步都是那么沉重。肖铿鸣坐在烈士郑开雄的墓碑前喃喃自语:“开雄哥,你的老母亲走了,我和战友们替你送了她老人家最后一程……”
有风吹过,仿佛低回的哀乐。祭扫完战友,擦去泪水,肖铿鸣又踏上行程,去寻找烈士健在的父母。
30多年来,肖铿鸣无时无刻不铭记着当年战场上的那句承诺——“活下来的要替牺牲的扫墓,有时间去帮忙照看一下父母!”
“我要是牺牲了,你来扫墓时,记得在坟前插一枝豆菍花,那我就知道是你来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国庆节前夕的广西凭祥,“中国红”和彩灯挂满了街头巷尾。人群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这座边陲之城一片祥和安宁。
漫步街头,肖铿鸣的思绪又飘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1980年金秋,广东汕头一处码头上,17岁的肖铿鸣站在300多名即将入伍的潮汕“小伙伴”中间,向亲人挥手道别。
“铿鸣年纪小,你们要照顾他……”肖铿鸣家离新兵郑开雄和姚达兴家很近,三人一起入伍,父母在码头上大声向他们喊话。
汽笛声响,送别的亲人久久没有散去。海风吹散了亲人道别的声音,挥动的手和盈眶的眼泪在视线中渐渐模糊……
“谁也没想到,这是他们和亲人的最后一面。”回忆往事,肖铿鸣几度哽咽。
这群憧憬军旅新生活的年轻人,操着潮汕口音一路兴奋地聊着天。新兵下连,肖铿鸣分到高射机枪连,郑开雄和姚达兴分到了步兵连。两个连队相距不远,周末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
阳春三月,满山盛开的紫色豆菍花挂满枝头,煞是好看。那时,前线战事激烈,他们聊天的话题,自然也多了一些凝重。
一天,郑开雄突然说:“铿鸣,我要是牺牲了,你来扫墓时,记得在坟前插一枝豆菍花,那我就知道是你来了,你说好不好?”
“乌鸦嘴,净瞎说!”肖铿鸣还未反应过来,姚达兴狠狠地白了郑开雄一眼。
话题变得沉重起来。郑开雄说:“我们营可能是主攻,我要是回不来了,铿鸣帮我照看我爸妈。你跟他们说,我在战场上没给他们丢脸!”
聊到家乡,说起爸妈和可能的流血牺牲,大家约定:“谁要是牺牲了,活下来的要替牺牲的扫墓,有时间去帮忙照看一下父母!”
5月5日凌晨,战斗打响。夜里,肖铿鸣跟着战友往山上运送弹药和给养物资。坑道里,他遇见了郑开雄、姚达兴,还有潮汕老兵余绵才,几个人高兴地抱在了一起。
下山时,郑开雄反复叮嘱肖铿鸣:“进出阵地一定要小心,要压低身子,小心炮弹……”
入夜,枪炮声依旧,肖铿鸣所在任务分队冒着炮火往山上送补给弹药,往山下运送伤员和牺牲的战士遗体。
“铿鸣,郑开雄在5号高地牺牲了,余绵才、姚达兴在4号高地牺牲了……”肖铿鸣刚钻进坑道,战友陈镇兴沉重地说。
晴天霹雳。刚刚还和自己拥抱的他们,一下子说没就没了!听到这个消息,肖铿鸣整个人呆在了原地,眼泪夺眶而出,久久说不出话来。
趁着夜色,伤员和牺牲战士的遗体被连夜送下山。肖铿鸣多希望郑开雄他们只是负伤,或能亲手将他们的遗体带回来。
然而,战斗还在紧张进行。没有时间去找寻,也没有时间伤心难过,肖铿鸣拼命地来回运送伤员和牺牲战友的遗体。
战斗结束,肖铿鸣到烈士陵园祭扫。他看到了熟悉的名字:郑开雄、姚达兴、余绵才、高俊振、聂子霞……
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已经长眠在边关。看着眼前冰冷的墓碑,肖铿鸣止不住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