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9-26 10:28 的文章

刘向园15: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鹰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银灰色战鹰,它就是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歼击机。

    2020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逝世。这位著名的空战英雄,曾驾驶米格-15与F-80、F-84等联合国军飞机在朝鲜上空对决,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书写了一段酣畅淋漓的空战传奇。

    抗美援朝空战史,记录着王海上将等老一辈人民空军将士机智灵活、敢打必胜的热血豪情,折射着米格-15因博采众长而造就的先进性能,辉映着我空军官兵力求实现人与装备最佳结合而迸发出的卓越智慧。

    今天,让我们借助专家的视角,走近王海上将曾经的空中“坐骑”,去倾听战机背后的故事——

    米格-15当时在动力上不落下风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就是F-80、F-84和F-86。如果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米格-15与这些主要对手在发动机上其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一战后,空军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活塞式发动机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如何提升飞机的速度和载重量,成为摆在设计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探索过程中,喷气推进方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二战爆发,战场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

    二战期间,严格保密的敌对双方,战机研发的方向却大同小异。其后,英国主要发展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德国则主要发展轴流式喷气发动机。

    相比之下,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技术更先进,但这种发动机的压气机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而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则简单得多。

    二战后,出现的第一代有影响力的喷气式发动机是英国的“尼恩”“德温特”和美国的J47发动机,前两种是离心式发动机,J47是轴流式。

    “尼恩”和“德温特”被很多国家仿制。后来,英国把“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和样机卖给了苏联。苏联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就仿制出RD-45发动机并批量生产,很快装配给米格-15战斗机。

    从这个角度上讲,苏制米格-15的“心脏”师承的是英国发动机技术。

    美国由于决策失误,直到1941年5月得到英德研制涡轮发动机的确切情报后才开始起步,研发喷气式发动机。

    在此之后,美国吸收了英国、德国发动机的设计经验,先后研发了J33、J35发动机,装配F-80、F-84。在此基础上升级研制出J47发动机,装配F-86。显然,J33、J35、J47作为F-80、F-84与F-86的“心脏”,与英国的发动机技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朝鲜战场上,装配RD-45的米格-15和F-80、F-84、F-86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同样师承英国技术的发动机——战机“心脏”之争。

    苏联空军对RD-45性能比较满意,同时也不讳言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发动机可靠性还不理想,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二是耗油率偏高,导致其最大航程与F-86相比有明显差距。所以,我志愿军空军当时只能在朝鲜北部清川江至鸭绿江一带活动。

    1952年8月5日,敌机在平壤附近地区上空活动。三师九团副团长王海带8架飞机于11时41分起飞,完成了掩护第三十四团进行攻击的任务。之后,为扩大战果,按照空联指命令,王海率一个中队下降高度进行搜索,发现敌8架F-80战机,遂下令攻击。敌机发现后,作左半圆圈飞行,企图相互掩护逃跑。王海率僚机迂回到敌后,敌又作右半圈飞行。王海驾机迅猛出击,击落其最后一架飞机。

    F-80装配有推力23千牛的J33发动机,米格-15装配着推力27千牛的RD-45发动机。因此,在最大飞行速度上,F-80要逊色不少。王海这一仗打得漂亮而精彩,发动机“给力”是其中的客观因素之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而轴流式发动机无疑是喷气式发动机发展的方向。在当时的环境中,与轴流式发动机相比,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却不落下风。因为离心式发动机压气级数少、结构简单,所以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它已经能够满足航空发展尤其是战机动力的需求。

    不同气动布局使米格-15与F-86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二战后期,飞机最大速度超过700千米/小时。俯冲时,机翼上的局部气流速度已达到音速,这导致了激波和波阻的产生,使飞机变得难以驾驭,甚至会解体坠毁,即遇到“音障”难题。

    喷气式发动机和后掠翼的出现与应用,可以说是战机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