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19-11-05 00:32 的文章

年代秀陈晓赵丽颖专访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执委会副主任丁雨

    新华社武汉10月27日电 题:创新理念办军运 实现城市新跨越——专访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执委会副主任丁雨

    新华社记者廖君 王自宸

    27日,历时十天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即将闭幕。地处长江之滨的武汉,何以成功申办此次军运会?筹备本届军运会,武汉做了些什么?军运会的举办又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留下了什么?……

    军运会闭幕之际,本届军运会执委会副主任丁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借助筹办赛事,武汉完善了城市功能,展示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民生活,还大大提升了武汉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多年发展积蓄实力 借助外脑从容应对三“最”难题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武汉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准备,足以从容应对举办一次国际性综合运动会的挑战?

    丁雨: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换一个角度讲,没有相当的综合实力,是难以举办国际性综合运动会的。综合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的实力和承载能力。2015年,武汉申办军运会的时候,全市GDP达到1.1万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财政收入达到1200个亿。另一方面,武汉的机场、轨道交通等便利的基础交通设施也为承办大型的综合体育赛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学校的体育场馆为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武汉发展到这个阶段,有能力、有底气来承办大型综合性的国际体育赛事。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也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新华社记者:在筹备过程中,武汉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丁雨:2007年,武汉曾举办了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和本届军运会相比,两次运动会不能同日而语。无论是从参赛国家、参赛的人数、竞技的水平,军运会都大大地超过六城会。筹办之初,三个“最”可称得上是摆在武汉市面前最大的难题。难题一是“时间最短”。筹办这样大规模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一般来说需要五年左右。但留给武汉的时间非常紧。2017年1月军运会组委会成立,到2019年10月军运会开幕,只有两年多时间。2017年7月,军运会组委会下属的执委会才成立,执委会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当时才把方方面面的人员抽调在一起,时间紧、压力大。难题二是“经验最少”。组委会、执委会抽调人员90%以上都来自党政机关等各条战线,懂竞赛规律、懂体育赛事的人很少。最后我们采取借助“外脑”的办法,尽可能学习和借鉴其他成功举办过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活动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聘请了一部分专家当“智脑”,为筹办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才能较好地应对这三大难题,也才有了今天的局面。难题三是“人才最少”。此前武汉没有举办过这类规模的国际性比赛,工作人员、赛事运行和保障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很少。

    三个“第一”两个“最”,摸索筹办世界大赛新机制

    新华社记者:在筹备本届军运会的过程中,武汉是否探索出筹办重大国际性比赛的新机制?

    丁雨:在筹办军运会的过程当中,毫无疑问,要汲取、吸收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都派专人去学习过,再加以一些创新。对于武汉军运会而言,至少在两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方面是创造了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历史,这是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主席皮奇里洛对本届军运会的评价。武汉军运会创造了世界军运史上“三个第一”:第一次在同一城市举办所有比赛,第一次集中兴建运动员村,第一次采取“军地联合”办赛模式。

    本届军运会还实现了两个最:参赛规模最大,参赛军人超过9000人,为历届最多;竞技水平最高,打破世界纪录和赛会纪录历届最多。

    新华社记者:本届军运会即将闭幕,您如何评价目前的整体运行情况?

    丁雨:不到闭幕式结束,不到最后落幕之时,作为执委会不敢轻易评价军运会。在我看来,本届军运会从赛事组织上可以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八个字来形容。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军体联的官员都在武汉,他们对武汉军运会的承办以及赛事的组织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衷心感谢。特别是皮奇里洛主席表示,武汉满足了申办军运会所有的要求。武汉市承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大型体育赛事相媲美。武汉军运会开创了军运会的历史。这三句话分量很重,评价很高。

    以赛为媒 为城市发展留下民生福利

    新华社记者:“近迎军运、长期惠民”的理念如何落实?场馆和军运村赛后将会被如何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