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民孙娜恩切洛梅:永不停转的“陀螺”
9月15日,俄罗斯一家武器制造公司展示了一种“反航母作战系统”方案,这款作战系统能够使复合式反舰导弹迅速投入战斗。你可能会想,这个想法够前沿;但你不会想到的是,早在60多年前,一个叫切洛梅的人就已提出了类似的作战思想。
切洛梅何许人也?在百度敲入“切洛梅”三个字,一串耀眼的头衔映入眼帘:苏联力学家、火箭工程师、著名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和花岗岩反舰导弹的设计师。在这些头衔的旁边,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瞩目——
整齐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微微上扬的嘴角、略微鼓起的苹果肌,散发着谜一般的果敢与自信。最吸引人的,还是照片主人公笔挺西装上挂着的6枚奖章,从左到右依次是:3枚苏联国家奖章、1枚列宁奖章、2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
切洛梅的一生足够功勋,也同样默默无闻。不能记日记,不能泄露工作单位,不能随意谈论工作……直到苏联部分军工档案被公开解密,他的名字才走进世人视野,人们才知晓这位导弹专家背后的不凡业绩。
唤醒天才的是磨难,于战火硝烟中寻求救国之路
有人这样评价他:假如这世界存在天才的话,切洛梅肯定是其中之一——
22岁,大学还没毕业的他就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著作《向量分析》,并在之后数年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大部分成为苏联大学数学教科书;
28岁,研制出苏联首台脉冲喷气发动机,两年后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设计局总设计师;
51岁,研制出广泛用于发射苏联卫星及空间站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后来这型火箭成为苏联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中坚力量;
59岁,研制出著名的P-500“玄武岩”超音速反舰导弹,有效支撑起苏联海军“饱和理论”。
天才成功的原动力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切洛梅之所以选择在研制弹道导弹道路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和他充满动乱、饥饿、不安的少年经历密不可分。
一战爆发后,年幼的切洛梅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搬家?”年仅12岁的切洛梅困惑地望着母亲。他还不能明白:“住得好好的家,为什么说搬就搬?”
肚子也在做着无声的抗议,早上吃的碎面包根本填不饱肚子,就是喝再多的水也挡不住那阵阵强烈的饥饿感。
报纸上、大街上,人们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战争。学校已经停课了,听说前线战况越来越激烈,每天都有人因为战争和饥饿死去。切洛梅心想:“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啊。”
每当他回忆童年往事,这些片段都历历在目。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就很难有和平,切洛梅心中那个保家卫国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18岁时,切洛梅考入基辅理工学院。在那里,他沉浸在数学和力学的知识海洋,也找到了心中的救国之路:研制一款威力强大的导弹。
二战期间,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海战武器迅速崛起,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苏联面临巨大的威胁。危急时刻,一颗未爆哑弹为苏联带来转机,也将切洛梅推向历史的舞台中央。1944年,英国赠送给苏联一枚缴获的V-1型未爆哑弹。当这枚哑弹运到莫斯科时,马林科夫急切地向切洛梅询问了对V-1型导弹进行仿制的可行性。
年轻的切洛梅向马林科夫详细阐述了苏联在该领域的预研情况和技术基础,并介绍了他自行研制的苏联第一台脉冲喷气发动机,以及导弹武器采用喷气巡航技术的巨大潜力。马林科夫当场就被打动了,两天后,第51设计局成立了,切洛梅担任总设计师。
那段时间,为了尽快仿制出V-1型导弹,切洛梅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披星戴月”成了他每天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到一年时间,代号10X的第一枚巡航导弹成功发射。几个月后,空射型10ХН巡航导弹诞生。随后,他又设计和试验了双发动机增程改进型14Х和16Х巡航导弹。
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
冷战时期,苏联面临的紧迫课题是如何遏制具有单边优势的美国海军,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曾向赫鲁晓夫抱怨说:“我们也许能把潜艇开到美国舰队的港口,但未必有开火的机会。”
苏联海军希望有更高效的打击武器,切洛梅苦苦地寻求解决之道。“难道我们不能直接从陆地击败美国舰队吗?现在导弹能把卫星送上太空,为什么不能把导弹扔到敌人舰队的母港甚至海上集结点呢?”一个偶然迸发的灵感让切洛梅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