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19-09-29 12:53 的文章

家有外星人续集火箭“神枪手”

    火箭发射之后要想精确入轨,离不开瞄准这一环节。

    如果把火箭比作飞向苍穹的利剑,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火箭操作分队瞄准操作手刘承滨就是一名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他的任务,就是负责云海一号02星发射任务长征2号丁火箭的精确瞄准操作。

    “火箭的瞄准工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火箭发射时用的瞄准仪就布置在这里。”已经在航天发射场工作了13年的刘承滨告诉记者。在离发射塔架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方方正正并不起眼的小房子,大家通常把它叫做:“瞄准间”。

    每当火箭进场后,刘承滨和同事们都要对瞄准设备进行自检。火箭转至发射区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射向标定、粗瞄、精瞄等一系列瞄准程序,而刘承滨已经执行过三十六次这样的任务。每发射一枚火箭,他的“射技”都会上一个台阶。因为他知道,自己瞄准是否精确将直接影响到火箭弹道计算,飞船卫星的入轨精度,甚至发射任务的成功或失败。而这一工作的难度,对他也是史无前例的挑战。

    如果把火箭发射比作狙击手瞄准射击的话,火箭就好比子弹,飞船卫星可以看做是弹头,发射塔架就是狙击步枪,而火箭使用的瞄准仪就是狙击步枪的瞄准镜。与狙击手射击不同的是,火箭瞄准的目标不是敌人,而是飞船卫星的入轨点。火箭的瞄准可远比狙击手瞄准复杂得多。

    “怎么说呢?你看我们竖标杆,要求与地面的水平线角度误差不超过0.5毫米。光是这一项工作,我们常常就要干上大半天,而瞄准时的难度比这还要大上好几倍。”刘承滨说,工作中难以想象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虽然他们配备有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但有的时候还是得靠一双眼睛。为此,视力很好的他,也得经常一眨不眨地张着眼睛练视力。有时,用于测量的激光发射到眼睛里,还要头晕目眩好一阵子。

    当然,一名好的射手,需要的不只是好眼睛,还需要细心与毅力,更少不了智慧和知识。

    刘承滨每次训练,得在瞄准间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小屋虽有空调,但刘承滨怕空气流动使激光束瞄准效果受到影响,不敢开。戈壁滩气候严酷,冬天冷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冻得发抖还必须坚持一动不动瞄准测量;夏天铁皮又会被炙烤得像锅底一样烫,汗如雨下也顾不上擦一擦。“这不仅是单纯的工作,也在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其实,刘承滨和同事们的艰苦训练还远远不止在任务临射前。平时,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充电”。“多学总有好处。你学到的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都能用上。”刘承滨说。

    在某次卫星发射任务中,发射时间定在了早晨,朝阳正好在发射方向上,刘承滨和同事们怕影响瞄准,从资料室借来天文年历,又编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模拟制定好了应急措施。当那天早上,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其运行轨迹与事先计算的完全一致,他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9月25日早上,在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进入负两小时倒计时程序后,刘承滨开始了最后一项瞄准工作---火箭精瞄。

    火箭的精瞄是确保火箭精确入轨的关键环节,这个时候也是刘承滨最专注的时候,因为如果地面瞄准方向偏差1'(1°=60'),火箭上天后就会偏差几百千米,这是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用“细节决定成败”来形容火箭瞄准工作其实再合适不过。

    调平对心、射向标定、对准棱镜、瞄准数据计算、生成瞄准诸元……刘承滨与徒弟彭正伟俩人配合完美,动作一气呵成,“火箭要想精确入轨,点火发射前就必须做到瞄准激光线、惯组棱镜和射向完全吻合。”刘承滨说道。

    临射前15分钟,发射塔架活动平台已经全部打开,刘承滨最后一次仔细检查精瞄、核对瞄准数据后,作为最后一批撤离人员撤离至1.5公里外的安全区。

    8点54分15秒,长征二号丁火箭准时点火,托举着云海一号02星沿着正确航向,飞向了浩瀚苍穹。(郎文海、姚军鹏、李裕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