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19-09-11 04:39 的文章

“邻家大哥”59式坦克:用硝烟与汗水熔铸无限荣光

    原标题:59式坦克:铁骑纵横六十年

    很多人说,看到59式坦克,有一种“邻家大哥”的感觉,朴实、厚重、熟悉而又不乏威严。在很多地方的军博园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可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见到59式坦克,却是另一种感觉。厚实的履带式底盘,前伸的坦克炮身管,上扬的高射机枪枪口,一身绿色涂装,加上馆内特有的氛围,一下子把人带回到过去那段峥嵘岁月,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它和它的驾驭者们用钢铁与鲜血、硝烟与汗水熔铸成的无限荣光。

    师从“先进”的经典之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战争帮助我国下定了研制国产坦克的决心。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信说:“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我们吃了大亏,亏就亏在我们的武器不如人,我们的代价太大了。”

    虽然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但我国还是决定研制自己的武器装备,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坦克。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新型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T-54A的样车。应我国要求,苏联提供了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1956年4月,我国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开始动工建设。

    T-54中型坦克于1947年开始量产。此后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坦克。它的测试时间非常长,测试项目很细致,后来迅速成为苏联及华约国家的装甲兵器主力。20世纪后半叶,几乎所有大的武装冲突中都有它的身影。

    它的改进型T-54A,出现于1953年左右。新上任的设计师为T-54A加装了新型坦克炮、夜视仪等,技术战术性能得到大幅提升。2年后,苏联就把T-54A的样车、图纸及工艺提供给我国。

    从改进基本完成到输入我国,只有短短2年。对T-54A的先进性,当时不会有人提出怀疑。甚至有人认为“它们的成功引进,将使我国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

    但是,从学习“先进”到转化为国产坦克研发能力的路还很长。现在的人们已无法体会当时研发工作的艰难。

    设计师之一的尤凤元曾回忆说,59式坦克先后经历了“中苏混合车”“十四大部件车”等阶段,在摸索中逐步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自主研发。其中,仅发动机一项就解决了330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苦心人,天不负。到了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这种中型坦克,同年的国庆阅兵式上,32辆国产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当年年底,这型坦克正式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

    59式坦克的问世,终结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当时,西方国家惊叹:“中国军队一夜之间有了战力与我们比肩的主战坦克。”

    “陆战之王”这样写就铁血荣光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59式坦克已经停止批量生产,但对它的现代化改进工作仍在继续。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依旧能够看到59式坦克的身影。

    这种强烈的存在感来自哪里?这种不断现代化的“拔节”来自哪里?当然是来源于起初59式坦克测试时的“蹲苗”。

    人们不会忘记那时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的付出。为对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试验团队的官兵不畏艰险与59式坦克一同踏上“砺剑”征程。他们冬至寒地、夏赴热岛,过着“反候鸟”式的生活,在各类复杂极端环境下累计行驶近万公里。

    1965年,中国进行第二次核空爆试验。在核爆后的瞬间,8名勇士驾战车通过爆心投影区,以获取装备在遭核武器打击时的珍贵数据。这队战车中,59式坦克赫然在目。

    全重34吨,安装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2挺7.62毫米机枪,火力、防护、机动性能均衡。无数次极限测试,一再彰显出该型坦克的强悍性能。

    烈火见真金。1979年,59式坦克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一次边境作战中,某坦克团一营、二营59式坦克如猛虎下山,向前穿插,在规定时间内杀进预定区域,使敌人胆战心惊。三营的坦克临危受命,开赴另外一个战场,一到场就打乱敌人部署,为取得胜利立下奇功,59式坦克因此写就了一段铁血荣光。

    人们不会忘记, 面对地形复杂的作战环境,为实现作战意图,我军将士驾驶59式坦克顶着枪林弹雨一路前冲。途中,车队被一块突出的崖石挡住去路,敌军向我坦克车队猛烈攻击。危急关头,政治指导员林梦珠当机立断,指挥驾驶员加大油门,用坦克的钢铁身躯冲撞崖石。连撞5次,崖石被撞碎,通道被打通。

    坦克车队继续前冲,这次战斗的胜局也由此被锁定。战后,有人说,这次胜利是用59式坦克“撞”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