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周滨的父亲是谁习近平考察河北沧州,关注这些“国之大者”
继前一天赴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相关座谈会之后,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踏访燕赵大地。在沧州市,总书记先后考察了一片丰收在望的麦田、一座面朝大海的港口。
总书记为何选择调研这“一陆一海”?他在沧州重点关注了什么?蕴含哪些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沧州市考察调研
△5月11日考察点示意图
01
走进麦田,看黄骅旱碱麦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等情况。
△俯瞰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黄骅旱碱麦,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史,远近闻名。这里地处渤海沿边,冬春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旱碱麦一般头一年10月份播种,来年6月份收获。
独特的种植条件、漫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黄骅旱碱麦独一无二的品质。
△黄骅旱碱麦田“碧波荡漾”。(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旱碱麦加工出来的面粉,麦香浓郁、绵软筋道,非常适合制作馒头、面条等传统手工面食。印刻着寓意吉祥图案的黄骅“面花”,还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种动物图案的黄骅“面花”。(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100.2万亩,去年旱碱麦总产量22.37万吨、单产223.3公斤。
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面积约7600亩。目前以散户种植为主,有分散经营户709户、2600多人。
△旱碱麦田被分割成整齐划一的绿色方块。(总台记者郭永良拍摄)
这次考察,总书记还关注旱碱麦产业化情况。
黄骅现在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全市已经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
△旱碱麦面粉。(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02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途中看田、看粮、看种子。
2021年5月13日,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总书记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四个月后,在陕西考察途中,他又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
△黄骅旱碱麦田。(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在黄骅,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地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40多年间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
△2022年,“捷麦19”入选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节水、节水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高效利用”小麦主导品种。(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