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3-03-13 09:04 的文章

郑镇焕看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丨锦绣中华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黔山秀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传统技艺点赞。

羌绣、蜀绣、苗绣……“绣”里有为美好生活的奋斗,也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最早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经线与纬线的交织,以针代笔的绣画,绵延千年,流传至今。

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毛纳村村民表演黎族歌舞。

坐落在热带雨林深处的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一个黎族百姓聚居的村寨。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图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生动展现了他们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黎族各方言区的文化生态,跃然“锦”上——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黎锦是浓缩了黎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史书”。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织女”已由2009年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

“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黎族儿女手中的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调研时,遇到一个7岁的男孩在跟着奶奶学织锦。

被问到长大后的梦想,小家伙朗声答:“想跟奶奶一样。”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2021年10月16日,海南东方文化广场,千名身着传统服装的黎族妇女熟练织黎锦。

这些年,海南加大资金投入,到2022年建成了5个300平方米的传习馆、148亩的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目前“黎锦进校园”已成为常态化活动,在海南多个市县学校均有开展,成为一门特殊课程。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头巾上的图案源自祖母传下来的纹样,筒裙的配色由妈妈亲手挑选,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晒”出黎锦的美。

独特的文化价值,是黎锦的魅力所在,也是传承的根基。

在潮之洲,潮水往复。潮州,自古有“岭东首邑”之称,文脉连绵,底蕴深厚。

潮州城内,千年古桥广济桥畔,广济楼巍然矗立。展厅里,刺绣、木雕、陶瓷、泥塑、手拉朱泥壶、麦秆剪贴画……一件件潮州非遗作品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真精致!”“这个要耗费不少心力和时间吧!”“潮州人不愧是做工夫的!”这些精美工艺获得总书记的连连称赞。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考察时,同几位非遗传承人代表亲切交流。

2020年10月,绣娘康惠芳在广济楼展厅内见到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15岁拿起绣花针,康惠芳的潮绣生涯已有六十载。数十年来,她的潮绣精品曾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拿大总理等国际政要。

“2015年,我参加了联合国举办的一个展览,被授予‘文化大使’的称号,为潮绣争了光。”回忆往昔,康惠芳有些激动,“没有国家的强大,不可能有这样的舞台展示我们的民间技艺,衷心感谢国家对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

“你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人,这个‘文化大使’当之无愧。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说。

中国人的情感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得住的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