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1-05-11 00:08 的文章

盛大密宝服务号贵州西江苗寨:告别“富饶的贫困”以文化为魂谋普惠红利

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人民网记者 李彤摄

雨后的郎德上寨,空气中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吊脚楼倚山而建,屋顶青瓦层叠,寨子的周边是一块块稻田,清澈的小河将寨子揽在怀里。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了,安静和宁静,鱼儿在水中游着,这是生命的动静,一幅岁月勾勒的古朴苗寨映入眼帘。

“那栋楼要拆了。”老支书吴剑指着远处一座尚未建成的吊脚楼说:“前段时间州里来检查,房子虽然建的不违规,但地基太高了,吊脚楼显得很突兀。”

郎德上寨位于黔东南雷山县,是一个很精致的小山村,也是西江苗寨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十几年来,西江苗寨得益于对发展资源的正确选择,破解了“富饶的贫困”难题,从偏僻的传统村落,变成了年创造数十亿元旅游收入的品牌景区。

但随之而来的是,怎样加强市场化与景村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式保护、优化收益的村民共享、平衡村民改善生活与保护村落风貌,这些成了西江苗寨后续发展的“必答题”。

产业转型:如何从“千帆竞技”转向“有序引导”?

贵州雷山县西江苗寨广场上的表演。人民网记者 李彤摄

“俺们从河南来,第一次来贵州,自驾过来的。”河南郑州的刘先生,从网上看到了西江苗寨的介绍,邀上了几个好友来游玩,一行人对苗寨风情和人文习俗很感兴趣。被问及计划停留多久,他说:“俺们走走看,内容丰富就多留几天。”

杨通权是西江旅游公司总经理,他刚从重庆举办完推介活动,脸上还略带疲倦。杨通权对人民网记者说:“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工作,现在已经有了网络营销、旅行社推广、推介活动等渠道,刚开通的公交专线,让从周边地区的游客来苗寨更方便了。”

如今,西江苗寨游人如织,这与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密不可分。据了解,从2006年起,贵州省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出一个景区景点,已经成为了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抓手。

雷山县县长袁刚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为了迎接2008年“省旅发大会”,雷山县整合资金1.7亿元,对西江苗寨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这十几年来陆续投入资金20多亿元,解决了制约县域旅游发展的“瓶颈”。“这极大提升了村落景观的美感和服务功能,强化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文化资源权益的预期。”

袁刚表示,“守住民族文化、发展旅游富民”是西江苗寨这些年的发展经验。县里计划到2025年,创建“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是土生土长的西江镇人,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研究院院长。“西江苗寨得益于市场化”,这是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最频繁的一句话。

“西江苗寨经历了村民自发、行政主导、企业主导三个阶段,2009年注册成立了西江旅游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与运转。市场化是西江苗寨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通过专业化运营,逐渐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市场经营主体活跃,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李天翼说。

走在西江苗寨的街上,衣食住行娱乐等门店繁多,但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一条街上有十余家卖牛角梳的店铺,这也是不少古城商业开发的普遍现象。

“这些年,不少村民是自己开门店‘千帆竞技’,大家的收入是提高了不少,但也出现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现在,消费者已经不再要‘白菜价’的景区了,要防止过度商业化,进行产业转型。”杨通权说:“放下锄头做生意,村民需要被有效引导。下一步景区将以自有门店和流转的村民店铺为突破口,挖掘具有苗寨文化的产业,引导和带动景区商业有序经营。设置苗族文化准入制度,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均要有一定比例的苗族文化元素,将资源变成资本,控制业态数量。”

文化转型:防止“文化掉魂” 怎样平衡传承与创新?

游客身着苗族服饰体验打糍粑。人民网记者 李彤摄

西江苗寨的夜景,更为迷人。远处山上的吊脚楼灯光点点,苗寨里穿着民族服饰的游客随处可见,不比本地人少。有的是专门来拍照打卡的,还有的正做着网络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