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奇奥拉西法建立科技金融生态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原标题:建立科技金融生态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刚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明确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强调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这是建设科技强国的行动纲领,也为新时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苏州经济的转型发展
“十三五“期间,苏州GDP突破2万亿,在全国排名第六,人均GDP全国第二,工业实力全国第一。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989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9%;疫情期间,苏州的生物医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苏州正走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发展历经了以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第一阶段,发展外向型实体经济为主的第二阶段,正在进入以科技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要增长动能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三阶段。
近年来,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健全创新政策体系、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优化创新生态,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68%增长到3.7%左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7.4件增长到6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2%提高到66.5%左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名列江苏省第一。
苏州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纳米新材料和小核酸等已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17.9%。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达到8718亿元,增长11.5%。其中,苏州已拥有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产业园区15个,拥有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吴江特色药研发基地等,形成了较强的集聚效应。2030年,苏州将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一万家,产业规模突破一万亿元。
集成电路行业是现代信息产业基础与核心产业,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苏州一直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先导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链。2020年底,苏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在苏州创业园三期启动。通过3至5年努力,这里将建成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特色产业基地,集聚起相关企业超200家、科技人才超6000人,构筑苏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核心区与示范区。
经过多年培育,苏州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等三类科技型企业均突破万家大关,形成了推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重要环节攻关突破的科技企业集群。苏州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企业12594家,位列全国第一,较上年增长143%;有效期内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达10552家,较上年增长24.38%,位列全省第一;省级高新技术培育累计入库企业数达到10151家,较上年增长98.7%,位列全省第一。“十三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5.9%提升到51%,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项目210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49个。据统计,2020年,苏州A股上市公司累计达144家,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科创板上市公司2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苏州科技创新的“金融密码”
创新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立科技金融生态,实现精准的金融支持,这是催生苏州经济开出“科创之花”的生命源泉。数量庞大的中小科技企业,以及处于种子期、创立期的初创型科技企业,通常具有轻资产、高技术和高风险的特征,往往面临着缺乏资金和担保的困难。在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如何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的问题,关系着科技创新的成败。
苏州市政府和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形成了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三次迭代”,即以股权融资为核心的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服务阶段,以“拨改贷”缓释风险为特征的债权产品服务阶段,以制度机制创新为基础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阶段,这是苏州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