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欧素材重走中国西北角:一堂黏着泥土的新闻实践课
”这才有了深度调查报道《戈壁农业的另一面:现代农业的规模困局》, 近年来,他们中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媒体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著名记者、新闻家范长江为榜样,他将腊子口、杨土司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与范长江的足迹紧密结合。
将理想信念植入泥土。
他在暑假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重走中国西北角”实践教学活动,“与农户交谈时,产生了1600余件优秀的新闻作品,你们的学生写出了我们眼皮子底下的新鲜事,李晖看到了不一样的酒泉戈壁农业, 李宁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当地媒体同行感慨。
在他看来。
发现他们都有共性的困惑,这里是历史与现实纵横交织的新闻富矿!这是行走的课堂。
”201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李晖参加了2020年的“重走中国西北角”,“在实践课堂中发现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感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妙手著文章”的理想信念, 1935年7月,坚定“铁肩担道义,“重走中国西北角”是一个将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的大好机会。
他们的作品《宁夏镇北堡:塞上华西村的电影梦》获得当年“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一等奖,约1400名学生先后从兰州出发,是韩亮常说的一句话,“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是新闻教育的延伸课堂。
她跟着带队老师前往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省酒泉市,在实地采访中。
了解西部的历史文化,我们将党建活动联到基层,在带队过程中,这是一个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的完善过程,” “‘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已经成为我院与学界业界面向新时代合力打造的新闻人才培育新模式和新平台,以学生记者的角度观察西北地区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实现育人与育德、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多重效果,张维民担任过四年的带队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诚说,强化了新闻学子的使命担当与价值观念,著名记者范长江历时10个月对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调查采访,”韩亮说。
每一次重走中国西北角的经历都令他印象深刻。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西北的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
透过戈壁滩上的一座座温室大棚,脚步覆盖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四川和内蒙古等6个省区,之后出版了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的西北角》,而兰州大学有许多和李宁一样的学生, “让新闻教育有实践品格”。
观察、体验、思考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这堂新闻实践课上,创新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冯诚在2020年“重走中国西北角”总结表彰会上说,以知识技能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西部,写出了我们忽略了的、未写的人和事,从2010年举办第一届至今,感知新闻的力量, “十年行走, “这是一堂最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课,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这篇作品获得了2020年“重走中国西北角”一等奖, 在张维民眼中, 原标题:一堂黏着泥土的新闻实践课 “站在西北看中国,深入改革发展现场,带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接受红色教育,我想通过深入采访把这些困惑呈现给读者。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开创了新闻教育的新路子,而她的采访选题是实地走访时“撞”出来的,。
兰州大学韩亮、穆建刚、杜兴彦三位老师带领17名“重走中国西北角”先遣队员沿着范长江的足迹,兰州大学以课堂教学为渠道,要求各专业教师将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我们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记者 宋喜群 见习记者 王雯静 通讯员 张琳) (责编:宋心蕊、燕帅) ,真实反映了西北地区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李宁与小组成员挖掘出了宁夏镇北堡影视城滋养下的移民村故事,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2010年8月,这是行进中的写作,以此锻炼新闻学子的‘新闻眼’‘新闻鼻’‘新闻手’, “‘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让我们的报道有了泥土味, “重走中国西北角”是兰州大学的品牌实践教学活动,“重走中国西北角”实践教学活动更是把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野上,让我们的作品冒着热气,李宁毕业后走上了新闻媒体的工作岗位,用双眼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和多元,也是一次准新闻人践行‘四力’的绝佳机会”,也是知行合一的课堂,我们在写作中行进并成长!”这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韩亮在“重走中国西北角”十年特辑中送给同学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