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g toner2020传媒行业年度焦点:迭代共进驱动发展
原标题:2020年度焦点迭代共进 驱动发展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宅生活”也让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直播、短视频成为传媒行业的主流传播手段。这也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迭代共进,智媒体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跑的赛段。
智媒体:智能无界 新闻无限
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万物互联的2020年,让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跑的赛段。
AI赋能媒体
媒体不仅是新资讯的传播者,也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家媒体的AI主播竞相亮相。
作为新闻界首位由人工智能驱动、3D技术呈现的AI合成主播,新华社推出的“新小微”实现了多机位多景深、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播报形态,使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新疆日报社推出的AI主播,每天亮相直播间,就两会上各族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引导舆论,在鲜活生动中有效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不仅是AI主播,大数据、5G全息访谈等技术也全方位融入两会报道。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全新5G+AI模式,用智能助力两会报道,5G+AR采访眼镜可以让记者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并在拍摄时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实时互动。同时,记者还可用采访眼镜的第一视角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对于回传的拍摄素材,利用iMedia、iMonitor、iNews智慧平台,用智能剪辑、智能导播等方式更高效、更准确地制作视频新闻,实现对新闻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AI的多场景赋能,给用户带去了视、听、读、聊的智能化体验,助推传播力提升。
服务应急防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媒体融合实现了新闻传播与信息服务的综合效果,满足了公众对于疫情防控信息和服务的多种需求。
4月17日,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将“疫情风险等级查询”“疫情防控行程卡”“入境/境内同乘接触者查询”“医用口罩服务专区”和“全国应急保障物流电话查询”等与疫情相关的五大服务板块集于一体,大大方便了公众的查询和使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以云直播、互动H5、交互数据、微直播、长镜头等多种融合报道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南方》杂志上线24小时在线服务智能应答机器人“战疫AI”,解答群众关于哪里有发热门诊、乘坐出租车公交车怎样才安全、企业如何申请复工等问题。
这些创新的融合案例也进一步印证了“新闻+政务+服务”的融合之路,是一条适合当前传播生态、实现媒体价值的重要路径。
助力基层治理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媒体的内容生产效率和创新性,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感。但技术并不是媒体融合的制胜法宝,只有立足当地实际,充分了解了用户的需求,才能增加用户黏性。
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区县融媒体逐步成为基层全视角的传播平台。其通过对“播、视、报、网、端、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大小屏联动、全媒参与、全网转发的传播格局。
北京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智能客户端上线,并建立全国首个区级“智慧城市融媒实验室”“5G融媒实验室”;四川省仁寿县推出“大美仁寿”客户端,为当地居民提供本地新闻和生活资讯,举行了“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山东网开展“惊蛰春耕忙”融媒直播活动,走入生态无人农场、农机生产企业;北京朝阳区融媒体中心从新闻宣传向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以新闻“+政务”“+服务”“+舆情”“+活动”等组合丰富着媒体属性;浙江省首家街道级微融媒体中心——杭州西湖区灵隐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启用,对“下沉”街道进行有效探索。这些案例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创新。
此外,绍兴新闻传媒中心、北京延庆区融媒体中心等,在融合时的顶层设计、流程再造、机制创新等也都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记者 韩萌萌)
直播:风起云涌 问题丛生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自然地成为线上直播的忠实拥护者。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占网民整体的59.8%。网络直播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其在“风起云涌”与“探索前行”的特点中,呈现出万物皆可直播的局面,成为传媒行业在2020年毋庸置疑的关键词。
直播+带货 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