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12-17 09:48 的文章

朗基亚斯枪“一平方米”央视综艺频道开播朗读者分享治愈催泪故事温暖寒冬

原标题:“一平方米”央视综艺频道开播 朗读者分享治愈催泪故事温暖寒冬

  “漫漫人生路,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坎坷,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擦亮一根火柴,它会在你困顿疲惫的时候,照亮你脚下的路。”

  2020年10月16日、17日、18日,《朗读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汉、厦门进行了一场持续72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活动,这时直播已经临近结束,在凌晨的北京街头,《朗读者》第三季节目制作人、总导演兼主持人董卿,和姚轶滨、冯硕、王嘉宁三位观察员决定用一段朗读来和所有观众说再见。深秋的北京寒意初透,但观看这场直播的观众评价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叫做“温暖”,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夜景下,有一群人坐在街头朗读《擦一根火柴照亮人生》,无论如何,这个场景都带着某种浪漫主义气息,能够让一场直播和“浪漫”产生联系,这是所有关注《朗读者》、走进朗读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小小奇迹。

  但告别不是结束,温暖还在继续传递。一个月后,主创团队对直播期间走进朗读亭的每位朗读者共同创造的内容和故事精心剪辑制作,并加入这场直播活动的幕后纪实故事,打造出的全新节目《一平方米》即将在12月11日起每周五晚20:30档于央视综艺频道播出,节目的精编版也将于12月20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一平方米》也成为全国首个新媒体直播活动凭借丰厚的内容积淀,得以从小屏端反输出内容到电视大屏的节目。

  董卿在《一平方米》北京直播间

  “国家队”入局 全媒体融传播打造高质量内容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凡尔赛文学”来表达,《一平方米》的从无到有可以说是一场“意外”:起初只是想做一场直播,谁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内容已经丰富到足以支撑起一档节目!不过这好像已经成为央视制作团队的一种“常规操作”,观众们已经约定俗成地用“国家队”一词来赞扬央视团队出手制作的节目,“国家队”不仅代表着可看性强的内容质量,更代表着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化内涵。

  《一平方米》北京直播间和朗读者互动

  《一平方米》72小时慢直播进行中

  不过这样的“意外”往往诞生于必然。这场跨越3地、长达72小时的直播包含了多地域、多场景、多互动、多视角、多路信号同时直播,不仅考验节目组的内容设计能力,也对直播系统技术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了实现北京、武汉、厦门3地连线低延时的要求,央视频团队采用RTC实时通信技术颠覆传统连线及信号传输方式,实现“超远程低时延多人连线直播”,信号全流程传输的延时可以保证在400毫秒左右。此外技术团队还创新了“边连边拍”新媒体制播方式、远程遥控机位拍摄重点区域、多视角直播信号全程稳定推送、“边播边剪”及时上线等多项操作,实现了三地多点联合调度,最终收获多平台直播累计流量达1573.6万,多平台视频累计播放量达6109.5万,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达8.2亿。

  “直播”俨然向着全民化、无门槛化的趋势发展,不过在电视人的眼里,这两个字依然拥有着相当的分量。在制作人董卿看来,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每一场“直播”都意味着非常重大的事情,比如春晚这样的大型晚会,或者重大新闻事件。因此,在《一平方米》慢直播里,大家也恪守着电视人对“直播”的严格标准,用“慢直播”挑战“快餐化”,用内容沉淀挑战看后即弃,《一平方米》一入局就打破观众对“直播”的固有印象,或许也正是因为对内容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在直播过程中就已经输出了准电视级别的内容,也为后来《一平方米》成为一档节目登陆央视播出埋下了伏笔。

  心怀敬畏恪守标准 普通人真挚情感打动人心

  当然,《一平方米》也不是对直播内容的简单“回放”。在走进朗读亭的人里,有经历生死考验,仍然愿意选择“直面深渊”,回到原办公室工作的眼科医生陶勇,有武汉疫情期间被9000万网友“云守护”的小石榴一家,有年逾90仍然初心不改热爱音乐的共和国首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更有高铁司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退伍老兵、乡村邮递员、车间工人……无数的人们因为“朗读”汇聚在这个一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有人抒发理想,有人寄托思念,有人回忆往昔,有人分享感动。在这72小时的时间里,人们短暂地停下来分享、聆听、感怀,在文字的触动中收获一次心灵的放松。

  董卿访谈人民英雄张定宇

  每个努力前行的个体汇聚成时代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