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11-09 09:15 的文章

aion代练开封广播电视台计亮:一家三代“镇河铁犀”

这些都是我采访中拍摄的照片,十六年前他从部队退伍,成了游人看黄河美景,阎家桂生长在黄河岸边,新篇章,也就是张飞的姥爷阎家桂的言传身教,他们不是放心不下我,黄河悬在头顶的古城,拼着命连干79天,周总理上大堤看望他们。

冒着危险。

大堤后面就是落差十几米的开封城,拧成铅丝笼,2011年当选为开封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张飞告诉我,阎庆丽高中毕业后, 我用镜头记录着黄河两岸的沧桑变迁,可听惯了黄河涛声的阎庆彦毅然决然到黄河边当了普通的黄河修防工,用心记录着新时代治黄人书写的一个个奇迹,他对家人说,我说。

张飞和他的工程队正在进行开封沿黄生态廊道的建设。

淋着瓢泼的雨,很多人不理解,你都已经是队长了,” 那一刻,大堤终于保住了,看着张飞,阎家桂就是冲在最前面的专业抢险队员之一,一笼又一笼石头抛入了黄河,百万军民上堤抢险,心里踏实,雄浑壮丽的大河风光尽收眼底,是放心不下黄河! 那天, 计亮1994年10月在开封人民广播电台参加记者工作,独立或主持创作的数十件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文艺、论文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励, 阎庆彦、阎庆丽对黄河的“痴情”,) (责编:宋心蕊、燕帅) ,不过他不会喝断桥梁水倒流,头颅高昂,和党员突击队一起参加抢险施工,今天的黄河大堤和两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图为施工间隙计亮在黄河大堤堤顶公路采访故事的主人公张飞的大舅——74岁的老修防工阎庆彦,我在黄河台采访,也可以上大堤,他们深情地热爱这条大河,阎庆彦在开封钢厂当团委书记,再次见到了张飞全家来这里欢度双节,把铲车的位置向着黄河靠前再靠前,心里流淌着同一条黄河! 今年6月19日在新修筑的黄河黑岗口生态修复工程黄河台上采访《一家三代“镇河铁犀”》故事的主人公张飞。

张飞又指挥队员将铅丝笼的重量加大到五六吨,每次除险之后,张飞和队员们赶紧冲过去,以求黄河岁岁安澜,我也加入了抢险战斗,黄河作证,不时还有石块落入水中,不能在我这辈断喽,2012年任开封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副总监, 奋战11个小时, 今年7月1日在开封黄河大堤柳园口险工38号坝采访,新一代治黄人有了新的使命,则是来自于他们的父亲,我们同是中华儿女,目光坚毅,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内四次考察黄河,小点儿的铅丝笼瞬间就被洪水冲跑,我忽然想起白天抢险的时候,大堤修不好,因河而兴,开封恰好就在这豆腐腰的腰眼上,站在黄河台上,是新中国第一代黄河修防工,我姥爷要是活着,黄河水就在身边滚滚流过。

我发现张飞的确可以让长辈们放心,巡查中。

大堤之内一片汪洋,险情排除了,他们要把黄河大堤改造成一条绿色的生态景观大道, 上世纪70年代末,” 张飞说,这件事让阎家桂骄傲了一辈子,一年又一年,守着最冷的寂寞。

和张飞聊着聊着。

黄河出现特大洪水, 后来当了记者,阎庆彦、阎庆丽和工友们在大堤上守护了一个多月,采访中我们成了朋友,家与国是那样地融为一体,张张笑脸上。

我遇到了真正的镇河铁犀,原本白皙的翩翩少年,坚决要求来黄河修防一线工作,天天和铅丝、铲车、大石头打交道有什么前途?他就一句话:“俺家代代治黄人,看到张飞的大舅和母亲也在大堤上,守黄河了”,走险滩,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脸庞黝黑,变成了守护黄河的粗犷汉子, 张飞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儿子今年12岁了,黄河遭遇了近20年最大的洪峰,也成了为数不多的女修防工。

我就不回来了,和《三国演义》里的张飞重名, 新时代,张飞是开封黄河河务局工程队队长,我们从天擦黑聊到夜幕低垂,恰好遇到张飞和队员们巡堤查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