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10-12 00:38 的文章

神幻之恋1.6“在武汉,我不停地听见自己的初心”

姜奕名(左)采访社区下沉干部并参加社区志愿工作。受访者供图

“闭上眼睛,那些时刻历历在目。我想感谢这个过程,不停地看见你们的初心,不停地听见自己的初心,让我在武汉这片热土上真实地活过。”3月23日,人在武汉疫区的光明日报社全媒体总编室记者姜奕名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

这位两次向单位递交去武汉采访申请的“90后”,获评“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后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要说那股热血,我想应该是身为记者深入骨髓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也是一名中华儿女在国家和同胞临难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两次请缨 亲身感受“英雄的人民”

收到“《光明日报》成立武汉一线报道组”通知的那一刻,姜奕名感到一股热血冲上脑门,“手指不听使唤一般,瞬间就打出了报名的短信”。但就在发送的前一秒,她停下了,耳边传来父母在厨房忙碌的声音。反复考虑最糟糕的可能性后,她还是发出了短信。

发出短信的那一刻,姜奕名内心早已做好准备:自己未婚未育,还有一个妹妹,父母健康工作,不需要供养。“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她说,父母在得知她的决定后都非常赞同。“如果是他们,也会报名。”

今年大年初五,在广西贵港老家的姜奕名赶不及同第一批报道组出发。于是,大年初七,她再次向单位递交申请并赶回北京,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在武汉采访期间,让姜奕名印象最深的报道是《12分钟看武汉下沉干部的一天》。2月下旬,她采访了武汉市陶家岭社区下沉干部杨斯微,推送了微信微博报道后也一直与他保持联系。对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内容的持续关注,也让姜奕名对下沉干部这一群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3月下旬,光明日报社前后方联动,策划了“武汉闯关Vlog”系列视频产品。在跟踪拍摄社区下沉干部这一群体的过程中,这样两件事让姜奕名感触颇深:

两名社区干部为一对独居的80岁老夫妇采购食物,二人因为老夫妇身体较差、生活不易就自己掏钱支付了费用。食物送达后,姜奕名隔着房门采访老太太时,既没见过两位干部,也不知道他们姓名的老太太只说了一句话:“我只知道他们是为人民服务哩。”

一位社区干部向姜奕名展示了居民买药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地用红笔、蓝笔做满各种标注和修改。当问及这位干部如何看待这样繁琐的工作时,他用手指了指胸前的党徽说:“我是共产党员啊。”

“这群‘80后’‘90后’党员以踏实入微的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武汉人民为什么是‘英雄的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这样的成就。”姜奕名说。

尽己所能 汇成共同抗疫力量

在完成紧张、繁重的报道任务同时,姜奕名还参与了其他抗疫工作。

在采访社区下沉干部时,姜奕名全程跟拍了3天。以装鱼为例:每天中午,卡车把活鱼运送到街区,倾倒在路边后,下沉干部一条一条分装,以便居民排队领取。

弯腰捞起一条鱼、装进塑料袋、打结、装箱,5吨鱼、近2万条,意味着这组简单的动作要重复2万次,二三十名工作人员需要4个小时高强度作业才能完成。

类似的重复性工作很多,在完成需要的镜头和采访之后,姜奕名就跟下沉干部一起工作,装鱼、分菜、运输……“拍摄工作加上社区工作,确实非常累,但我感到很满足。”姜奕名说。

在采访完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后,姜奕名和同事们帮助多家小微企业和事业单位联系、采购红外测温仪;采访完百草园书屋后,他们为这家停业3个月的个体户对接了大量订单……姜奕名说:“虽然这些很多都不属于本职工作,但能汇成与武汉人民共同抗疫的一份力量,我作为记者义不容辞。”

讲好故事 深入践行“四力”

“非常感谢报社给我去武汉采访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和迅速的成长。”这次采访经历,让姜奕名对践行“四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姜奕名说,脚力,绝不是在空调间、暖气房里打电话、拿材料就拼凑出报道,而必须面对面地与采访对象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必须通过感受场景从而建立联结。

锻炼观察力、洞悉力,才能打开视野和格局。初到武汉时,面对人生地不熟的情况和纷繁复杂的碎片信息,很长一段时间内,姜奕名都没有找到工作思路,每天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搜索各种信息,内心茫然又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