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8-31 09:27 的文章

黑手党2好玩吗追星族呈现低龄化趋势莫让饭圈变怪圈

为了给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日前国家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行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饭圈文化”偏离正常轨道,演变成网络平台上不同明星粉丝间的互相攀比、攻击、谩骂,干扰了信息传播秩序,污染了网络传播环境。有关部门出手整治网络环境,对“饭圈文化”进行引导规范,可谓及时雨。

1.“饭圈”是什么圈

“饭圈”即粉丝圈子的简称,而粉丝则因明星偶像而产生,并以明星偶像为中心,依托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建构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以“追星”和“造星”为核心、具有鲜明集体特征的“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是娱乐行业迅猛发展的产物。第一代粉丝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选秀娱乐节目《超级女声》。自那以来,“粉丝”成为追星群体的代名词,围绕不同明星形成的粉丝圈被称为“饭圈”。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追星文化,“饭圈文化”由此诞生。

“饭圈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早期的《超级女声》开创了短信投票支持喜爱明星的方式,这是一种远距离、离散式、个体化的追星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被众多电视选秀节目复制。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彼时的粉丝还算不上真正的“饭圈”。

微博、豆瓣、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兴起后,“饭圈文化”的网络属性日益凸显。很多网络选秀节目都开通了网络投票方式,不仅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扩大了“饭圈”的规模,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将粉丝聚集在一起,拥有严密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追星团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饭圈”。

微博、豆瓣、贴吧、抖音、虎牙等社交媒体作为“饭圈”的主要聚集地,造就了众多具有共同利益的粉丝圈层。粉丝群体借助社交媒体,将“饭圈”内部单一信息病毒式地扩散至整个网络,并衍生出独特的“饭圈”用语,如nbcs(no body cares,即无人在意)、srds(虽然但是)等。

在建构出专属话语体系后,“饭圈”最重要的内部活动就是有组织地为所追偶像进行定向操作,即帮助艺人进行打榜、控评、反黑、应援以及公益活动。所谓打榜,即通过集体性的引流,助推“饭圈”偶像的音乐或影视作品升至各大榜单前列,并维持较高流量及话题度。所谓控评,即在自己偶像专属自媒体账号评论区内,以统一格式对评论内容进行控制,不允许出现有损自己偶像形象的评论内容。所谓反黑,即帮助偶像进行危机公关,减少大众对自己偶像的误解。所谓应援及公益,就是“饭圈”粉丝在线上线下开展各种支持偶像的公益活动以引导舆论。“饭圈”的身份认同正是在这一系列有组织、有秩序的话语体系及日常活动中得以实现的,而这些话语体系、活动方式、组织规则和运作形态的集合就是“饭圈文化”。

2.为何“饭圈”戾气这么重

现在的“饭圈文化”已经不同于早期单打独斗式的粉丝文化。在“饭圈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粉丝为偶像发声。这原本正常,但随着追星向狂热化方向发展,一些粉丝出于对偶像的极端偏爱,出现非理性的集体性偏激行为,甚至滋生出网络暴力。

“饭圈”粉丝通过集体性的网络操作,对发表不利于其偶像言论的人实施大规模攻击,对圈外不同观点进行压制。比如,你在网上稍稍对某明星有所批评(哪怕这种批评是善意的、建设性的),也可能招来明星粉丝群体性的攻击、谩骂,甚至连你的家人、同事也不能幸免。当这种不理性的追星演变成狂热,进而形成网络暴力,连明星本人也可能被裹挟反噬。比如,当明星发言呼吁粉丝冷静时,其粉丝不但不听,还会认为明星的这种表态是受到了某种压力,于是一边为明星抱屈,一边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种狂热操作和网络暴力,最后只会伤害明星的形象。

“饭圈文化”中的粉丝有很多类型,除了“唯粉”(只喜欢明星组合中的唯一成员)、“团粉”(喜欢某明星组合)、“CP粉”(喜欢一对明星)外,还有脂粉、妈妈粉、姐姐粉、女友粉等,其中黑粉是导致当下“饭圈”内外戾气横行的重要推手。

严格来讲,黑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粉丝,而是基于利益对特定明星实施抹黑作业。在资源有限的娱乐圈中,相似“人设”的明星偶像比比皆是,于是一些粉丝为了稳固自己偶像的话题度、热搜度、排行榜和流量,帮助偶像抢夺娱乐资源,不惜化身对家的粉丝,抹黑造谣,故意引发网络骂战。其中,有一类职业黑粉,只是按照雇主的要求为偶像吸引粉丝,同时还收集传播对家明星的黑料。职业黑粉就像网络水军一样,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饭圈”生态,这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嫌违法。

3.引导“饭圈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