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8-06 09:43 的文章

瑞凰“老”期刊如何活跃于“新”市场

  创刊于1960年的《我们爱科学》杂志,是中国少儿科普第一刊,也是唯一的国家级少儿科普期刊。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爱科学》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2002年被全国少工委列为少年儿童科普教育指定用刊,2005年入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8年—2018年连续九次被列为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期刊,2015年、2017年、2018年被评为全国百强报刊,2017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2019年连续第八次获得中国少儿报刊金奖。

  目前,《我们爱科学》杂志月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在如今纸质期刊生存发展压力巨大的当下,这份“老”刊是如何活跃在“新”市场的呢?

  六十载变身为新型少儿科普期刊

  1957年,新中国的各项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时,《我们爱科学》首任主编郑延慧刚来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的前身)知识读物编辑室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办一本给少年儿童看的综合性知识期刊。

  可这个刊物叫什么名字呢?她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社里的墙报上贴了一个“启事”,说他们准备办一份全国性的少儿科普刊物,向大家征名。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少儿出版社在一起办公,很多人都给这本刊物起了名字。最终编辑部敲定了既切题又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我们爱科学”这个刊名。就这样,1960年,《我们爱科学》正式创刊。

  据《我们爱科学》现任主编王荣伟介绍,杂志目前分为少年版和儿童版,都是半月刊。少年版分为“魅力科学”和“智慧百科”。“魅力科学”主要偏向于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生物、数学、新科技等;“智慧百科”偏向于百科类知识,如古生物、历史、考古等。儿童版分为“趣味画报“和“快乐动漫”。“趣味画报”是以轻松活泼的语言,给低龄儿童介绍科学知识;“快乐动漫”则是以科学动漫的形式讲解科学知识。“可以看出,我们这种分类基本涵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又充分考虑了低龄儿童的阅读水平和习惯。”王荣伟说。

  王荣伟透露,目前杂志主要收入是期刊发行和图书销售,约6:4的比例。2012年,依托《我们爱科学》的品牌内容,杂志开始进军科普图书市场,出版了“科学故事会”丛书;2013年,出版“科学大侦探”丛书,该丛书单册发行量超过40万册。王荣伟说,今后还计划将《我们爱科学》多年积累的原创内容资源整合起来,推出“我们爱科学大百科丛书”,力争做到具有国际水平,能与引进版百科图书媲美。

  2015年,杂志又率先引入新媒体技术,使读者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神奇感受。在期刊、图书这类纸质载体之外,新媒体是《我们爱科学》近几年发力的重点,杂志社也希望利用杂志品牌开发多形态的产品,比如知识付费、衍生产品等,拓展收入方式。

  畅销秘籍在于“三个重视”

  谈及《我们爱科学》60年畅销不衰、深受一代代读者欢迎的原因,王荣伟总结为“三个重视”。

  重视读者。从创刊之初,《我们爱科学》的编辑们就意识到,杂志是给少年儿童编的,要让少年儿童有兴趣看才行。所以《我们爱科学》一直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在第5期的时候,就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改版,创造了一个虚拟人物——小好奇,专门介绍各种科技新成就,还有《奔向明天的科学》《科学开辟新天地》等栏目。这种重视读者的思想,一直贯穿在《我们爱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时至今日,《我们爱科学》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读者中去了解少年儿童的阅读喜好。比如,2019年下半年,编辑们走进了大约30所学校进行调研,和少年儿童读者面对面交流。根据与读者的交流,策划了很多特色栏目和选题,如《国宝档案》《远古秘闻》《燃烧的化学》《稀奇果怪》《科学透视眼》等。

  重视作者。《我们爱科学》一直非常重视原创,重视作者的培养。这些作者要么拥有独家科学资源,如著名天文摄影家戴建峰、我国首位徒步穿越南极的探险家温旭;要么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如作品入选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的寒木钓萌、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入围奖获得者汤波等。另外,有许多著名科学家、作家也曾在《我们爱科学》发表过多篇文章,如叶永烈、高登义、李元等。正是因为有了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我们爱科学》才能保证刊物质量,以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少儿出版领域长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