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7-16 00:20 的文章

187白银网借“留言事件”唱响城市正能量

原标题:借“留言事件”唱响城市正能量——以“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吴桂春事件为例

  吴桂春通过媒体分享读书生活。

  2020年端午节,当很多人还在忙里偷闲中休假的时候,一幅图片开始在微博、微信上刷屏,图片是2020年6月24日湖北农民工吴桂春辞行东莞前在东莞图书馆的一段留言,片言只语,道出了疫情对生活的巨大冲击,也感受到农民工对图书馆乃至东莞的深深眷念,图书馆已成为很多漂泊者将心安放的地方。世事沧桑,无论生活如何困难,农民工10余年阅读的执着,对书籍知识的渴求,让人感动。

  新闻题材不期而至,各家媒体都暗自憋大招,如何把握时度效,怎么利用媒体背后的力量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对中央、省、市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发现,利用突发事件唱响城市好声音,需要做到四个方面,即要快、要追、要深、要新。

  快:央媒打响头炮

  当本地媒体还在犹豫这一段留言中关于疫情对东莞产业冲击的表达,是否会成为舆情引爆点而犹疑不决时,新华社原创发表了头条微信《临别留言,让人动容……》,微信内容将这段留言的共情点放在了“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上。微信内容将“余生永不忘图书馆”的农民工大哥,与武汉方舱医院的“读书哥”进行了组合报道,抒发“无论深陷多大的困境,纵使面对病魔,却依旧保留着读书爱好”的情感,并发出“愿疫情快快过去,愿爱读书的人一切安好”的感怀。微信一发,立马10万+阅读量。所谓“自古评论出人才”,新华社微信下面网友们深情的跟帖留言,对新闻进行了更广的扩充和延伸。

  综观吴桂春事件,随着新华社的推文,新闻报道的重心昭然若揭,疫情对东莞产业的冲击已显多虑。此时,省、市媒体跟进,利用本土优势积极通过东莞图书馆找到留言人采访,当地人社局介入,全城努力将吴桂春留下来,留在东莞,继续感受书香。

  追:紧跟进展传递温暖

  如果说留言次日的新闻还只是停留在被留言打动上,那么,随后的新闻则在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合力推动下,让新闻性质发生了逆转,从开头的伤感,走向了结局的温暖。

  6月25日下午两点,媒体找到吴桂春告诉他,他的留言感动了网友,大家都在想办法希望他能继续留在东莞。两个小时后市人社局也联系了吴桂春本人,在了解了吴桂春的基本信息后,开始为他匹配合适的工作。而这距离6月24日下午1点,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留言只过去一天。

  6月26日一早,吴桂春开始面试新工作,这一次,《东莞日报》作为当地主流媒体紧跟采访,当吴桂春面试通过那一刻,中午12点左右,东莞日报·东莞客户端、东莞日报官方微信即刻推出《刚刚,吴桂春找到新工作了!》。面试之后,吴桂春决定去图书馆重新办一张读者证,当地记者紧跟采访,基本上同步推出《吴桂春新办了读者证:又可以看书了!》。两个小时后,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结局太暖!留言东莞图书馆的农民工,不用告别啦!》,将东莞这一新闻事件,再次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如果说吴桂春找到工作有媒体和政府部门的推动,那么,后续新闻追踪让我们看到了新闻的主动发酵,市人社局乃至人社部将吴桂春个人的遭遇提升到了群体就业的高度,公布了各地的就业服务电话,推出了就业求职指南,政府部门的行动实现了从聚焦个体到关注群体的转变。

  深:从现象到本质的追寻

  应该说,借此次突发事件进行东莞城市形象的提升推荐,每个参与媒体特别是本土媒体都在谋划和思考,并进行深度挖掘。

  6月25日,当新华社推出了《临别留言,让人动容……》之后,各地媒体都在思考选择哪个点切入,与城市更好关联,进行第二落点的深度报道。

  东莞日报社深夜时分推出了《留住你的不仅仅是图书馆,还有整个城市》,将网友的留言作为标题,表达了东莞各界努力帮助吴桂春留下的城市温度。客观地说,本地媒体公众号将热点新闻升华到城市形象方面,进行了深度化操作,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而6月26日一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让书香,成为一座城市最大的眷念》,则可谓一文风行,成了本地媒体学习的“榜样哥”。

  这时候,我们深刻意识到好的评论是升华新闻的“良药”。评论紧紧围绕吴桂春离别东莞却对图书馆万般不舍,以余生永不忘为主题展开,对城市书香与人心所系做了深刻且富有诗意的表达,对东莞以精神文化为独特路径打造城市竞争力点赞,对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称赞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