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7-14 09:05 的文章

李宇春 硬又黑如何从传统电视人转型为短视频达人

摘要:传统电视行业在向融媒体转型,从一个优秀编导转型为短视频制作达人,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把观众当用户,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研究短视频平台的算法规则,根据完播率、评论率、转发率和点赞率四条标准,像做产品一样去做短视频。

关键词:电视人;惯性思维;用户;爆款短视频;算法规则

为什么科班出身却掌握不了短视频?为什么短片很好数据却不好?为什么投入了巨大精力的抖音账号依旧不温不火?

最近几年,短视频平台风生水起。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已超8.2亿,影响力已赶上甚至超过传统电视媒体。部分传统电视人试水转战短视频平台,却频遭滑铁卢,问题出在哪儿呢?

一、最难的是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

作为已在电视台工作20多年的老媒体人,笔者曾于2018年下半年试水,负责运营山东卫视影视频道的官方抖音号,并小有成绩。2019年第一季度,该抖音号位列头条官方给出的媒体抖音号全国第十。到2020年初,该抖音号总播放量突破20亿,总点赞量超过4400万,粉丝达到290多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8000万。在运营这样一个短视频账号的实践中,笔者有过兴奋,有过彷徨,有过沮丧,有过惊喜,遭遇过传统媒体人转型过程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切实体会到了转型的不易。一年多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来说也不算短。这期间,笔者感觉最难的是跟自己的思维习惯作斗争。

长久的电视从业经历,使我们习惯了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习惯了根据领导的意图做节目,不太考虑观众是否会喜欢,或者说一厢情愿地以为观众会喜欢。更有部分编导存在曲高和寡的审美癖好,满足于自我审美,骨子里把自己当作名门正派,认为其他都是歪门邪道。我们会执着于自己习惯的节目制作套路:埋下伏笔—推进过程—进入高潮。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伏笔要埋得深,过程要优雅华丽,高潮要汹涌澎湃,最终结果要耐人寻味。我们经常发现,在电视媒体建立的短视频账号上,大多数视频都是剪短了的电视节目,从调性、内容、题材,到样式、音乐、包装,都脱胎于平时制播的电视节目。然而,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平台上的受众根本不吃这一套,这些剪短了的电视节目的点击量仅仅是三位数、两位数,甚至一位数。当你埋伏笔的时候,观众已经不耐烦了;当你展现过程和技巧时,观众已经将视频划走了;你精心设计的高潮还没到来,整条短视频已经成了过眼云烟。

二、了解和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

传统媒体曾经拥有的优势,传统媒体人曾经引以为豪的会写、会拍、会剪,能否适应短视频平台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知识、技巧能否跟得上时代?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把受众比作餐厅里的顾客,媒介是餐厅,传播者是厨师。厨师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饭菜,至于顾客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他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任何厨师都不可能把饭菜硬塞进他的嘴里。传统电视人接收到的用户反馈仅限于观众来信、来电,非常有限,也很不直接,我们实际上并不很清楚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或者一厢情愿地以为观众会喜欢。而现在的短视频平台几乎完全根据用户的反馈来分发视频,让用户来决定这条视频的“生死”。以抖音为例,当一个账号发布一条视频后,抖音系统会先将这条视频推送给1000个用户,如果这1000个用户的交互行为不错,完播率、评论率、转发率、点赞率等指标都达到了算法的要求,抖音系统就会再分发给10000个用户;如果这次分发后的用户反馈也很好,抖音系统就可能给这条视频十万人、百万人的流量。如果这个账号能够经常发布百万流量级的视频,用户反应良好,用户数不断增加,在抖音平台上的权重就会增加,每发布一条视频的起始推送量就会增加,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传统媒体要想在短视频平台上存活,就要放下身段,认真了解和研究平台的规则,研究用户都是些什么人,发现他们的喜好和审美。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些用户跟我们印象里的观众真的大不相同。他们喜欢真实,抖音的口号是“记录美好生活”,越真实的美好,越有触动人心的力量;他们喜欢搞笑、反转,有趣的灵魂,皮一下就是很开心;他们喜欢套路与反套路中的自我实现,人生处处是意外和惊喜,压抑生活中有逆袭,废柴也能变大佬,看了很爽。内容背后是人心,内容能满足用户的终极心理诉求,才是最本质的目的和最具指向性的追求。

三、爆款短视频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