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阅读答案年轻人在B站追起扶贫剧农村片能否真正占领主流市场?
原标题:年轻人在B站追起“扶贫剧”,农村片能否真正占领主流市场?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上影集团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日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上周该剧每集平均到达率2.724%,收视率1.408%,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指标首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花繁叶茂》《我的金山银山》等一系列扶贫剧亮相荧屏。这些正剧或轻喜剧风格、具有时代特色又接地气的剧目,令不少观众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农村三部曲”。当年,《车水马龙》《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三部农村片令“八亿农民带笑看”,但在近些年,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却鲜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内容同时赢得市场,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出路在哪里?
乡村题材回归主流影视市场
打开国家电影局官网上关于2020年1月(上旬、中旬)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从影片标题和梗概内容可见,至少七八部影片和脱贫攻坚题材直接相关,有的影片直接将“扶贫”放在片名中。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分析,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电影、电视剧上都有大量作品以此为主题。
6月6日,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最美的乡村》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是今年度最受关注的乡村剧之一。在这之前,《一个都不能少》《我的金山银山》也已先后于央视、东方卫视开播。根据广电总局今年3月公布的名单,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就超过20部。
荧屏上如此密集地出现乡村题材电视剧作品,从时间上看暌违已久。“这一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丰收,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导向密不可分。预计未来一两年内,还会有大量的乡村影视剧涌现在各个平台上。”电视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介绍,上一次有如此规模化的乡村剧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早期,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电视的普及有关。当时,乡村地区慢慢成为收视高地,市面上涌现出一批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如《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 》《古船·女人和网》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古装剧、玄幻剧、都市剧等兴起,开始成为荧屏的主流。“2000年以后,主流市场对乡村题材的挖掘没那么重视,当然也有《马向阳下乡记》等高分作品,但都是一个阶段零星出现的作品,是零散的,不成为现象。”何天平说。
因此,乡村题材几乎可以说是长期缺席于主流影视市场。“正常情况每年约有一两部这类电影,比如前些年的《十八洞村》《杨善洲》等,这些影片未必票房高,但品质不错。”石川坦言。如今农村题材电影大都依赖政府扶持,因此,“赶”特殊节点档期者常见。
农村题材和收视市场并不矛盾
历史上,乡村题材影视剧也不乏好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上影拍过三部农村轻喜剧电影,都颇受欢迎。比如《月亮湾的笑声》寓教于笑,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导演特别要求演员必须熟悉农村生活。《喜盈门》曾是当年的票房冠军,导演赵焕章、编剧辛显令都有深厚农村生活基础。据主创回忆,影片在上海放映时,观众笑了四五十次;真正到了农村,笑声达到一百七八十次。如今看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式,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
《喜盈门》
在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看来,三部影片最值得借鉴的是对当代生活的反映。“好的电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观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小说以贴近老百姓生活为特色,几部影片对中国当时现实的表现,正是观众们期待的内容,和他们有情感共鸣,让观众通过电影找到情感寄托,这是它们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月亮湾的笑声》
这一波乡村剧热潮,尽管是借政策东风而起,但何天平认为,在乡村题材长期缺席于主流电视市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契机。在他看来,从《人民的名义》一直到《大江大河》,一面是主旋律题材拥有了足够优秀的内容底色,另一面,主流市场对这类好品相的剧也呈现出相当高的接受度。“落到现在的乡村剧,这两年的变化是,受众的审美接受度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