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6-05 09:38 的文章

粘孢子虫纲疫情报道实践让新闻学子更有主心骨

李玉洁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跟随学院老师参与了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实践,对疫情中的信息传播、疫情舆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武汉,像李玉洁这样的新闻传媒类学生还有不少。位于武汉的新闻传媒院校,也通过推动线上招聘、引导学生就业等途径积极应对,为毕业生寻一个美好的“未来”。

新闻中感受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受疫情影响,学生们的就业压力有所增加。从学校层面来说,为了促进新闻传媒类毕业生就业,学校不遗余力。据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童铸介绍,近年来,他们发挥体育院校的体育资源优势,使新闻传播专业本色与体育特色相融,培养体育传媒人才。即使疫情严重时,该院也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就业。

“不同于线下的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和学生很快就能达成意向,网络招聘流程更复杂。”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覃红英说,湖大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专业实习,学院的就业动员与专业实习同步开展,学生的择业就业也是在新闻传播类岗位的实习实践中同步进行。今年,学院将考研、就业等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加强指导,引导学生们实现就业。记者了解到,也正因如此,在学生层面,更多的同学参加了抗疫新闻实践。

李玉洁参加的新闻报道实践,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和澎湃新闻联合推出的特别策划《@武汉——抗疫故事接龙》,通过记录在武汉与疫情搏斗的人们,呈现出他们在疫情之中的经历、心情与感悟,以及面对生命考验的自我重建。据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婷婷介绍,作为学生们的特殊实习项目,该项目集结了学院大三、大四的18位同学形成核心报道团队。

李玉洁采写的稿件《一位山城姑娘的江城“守望”》,讲述了在武汉生活12年的重庆姑娘文子,刚开了一家儿童眼科诊所,就受疫情影响提前歇业。她在艰难应对门店租金、员工工资的同时,还向武汉一线医疗单位及留守医院的家长、患儿捐赠了许多口罩。与此同时,文子也在探索线上运营新模式,寻求新发展。

“每次觉得艰难的时候,就想到文子。”李玉洁说,她和文子一样,都坚信“樱花和热干面,都会有的”。

去媒体的仍然占多数

覃红英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媒体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在一线的“90后”青年记者,给学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学新闻传播的学生,有一种本领是对于新闻的敏感。疫情报道会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所学及今后的就业方向。”谈到疫情对学生的影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刘思维说,一般而言,明确就业的学生,在去年秋招时已积极应对解决了,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的学生继续思考、寻找机会。

与此同时,刘思维也明显感觉到各项就业帮扶措施的作用,包括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及学校层面的帮扶。“例如研究生扩招就是一大利好消息。还有,很多单位去年秋招来过了,今年还继续开放岗位给毕业生,这都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刘思维说,由于学院的专业特色较为鲜明,每年到报社、杂志社、电台、新媒体等媒体单位的毕业生仍然占多数。此外,也有不少学生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工作。整体而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较为丰富。

因为在去年的校园招聘中,已经与武汉一家国企签约,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田西贝的压力要小一些。田西贝告诉记者,毕业后将主要从事党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疫情期间,她一直留意媒体报道,非常钦佩和感谢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志愿者、记者等,各行各业都在尽职尽责。特别是方舱医院的“读书哥”,淡定宁静,善良真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要努力这样。”田西贝说。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