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6-04 10:04 的文章

孙亦文举假奶装纯“硬”新闻“软”着陆,聚力共振时刻

原标题:观会 | “硬”新闻“软”着陆,聚力共振时刻

今年两会新闻报道的形式调整,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情况,今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媒体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和完成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此次两会报道上,纷纷亮出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新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明显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

科技赋能:新技术助力两会报道

为了能够抢得先机,各家中央主流媒体更是纷纷运用新技术、新方式,用科技为两会报道赋能。在新技术“加持”下,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不仅新闻形态更立体,用户体验也更加丰富、新鲜。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首次推出了全新的5G+AI模式,用“智能”助力两会报道。记者不仅可以在会场使用5G+AR采访眼镜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还可以用采访眼镜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在一线获取的视频素材只要回传至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打造的智慧平台,就能被及时处理。智能剪辑、智能导播等方式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制作视频新闻,大幅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新闻采编发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5月18日,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邀请来自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讲述履职故事,利用5G和全息成像技术打造全新访谈栏目,引发业界内外强烈反响。新华社推出的全球首位由人工智能驱动、3D技术呈现的AI合成主播“新小微”,更是可以量化生产新闻播报视频。只要输入相应文本内容,“新小微”就能播报新闻,并根据语义生成相对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进行国内首次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利用“5G+4K/8K集成制作”技术,通过5G+8K背包不仅可以对8K外景信号实时传输,还可以对收录的8K信号快速编辑;而利用“AI云剪辑”技术则可以实时收录多路信号,并通过人工智能计算,进行人脸检测、动作检测、镜头质量评测、穿帮镜头检测等主要算法逻辑生成AI剪辑成片。

此外,总台还利用5G网络开展直播连线,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会新闻;总台摄制的8K实时视频则同步在新媒体平台和全国各大城市的40多万个超清大屏展示。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让媒体有了更先进有效的传播手段,也让受众对今年的两会报道有了许多新鲜、立体的感受。

见事见人:以Vlog讲述两会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为主的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发布参会记者的“两会Vlog”,记者们在Vlog中记录两会的台前幕后,分享所见所闻,带领观众一起去发现和感受。2019年两会期间中国日报的“小彭Vlog”曾圈粉无数,今年的“小彭Vlog”更是延续去年的第一视角,充分发挥记者的个人魅力,用人格化、亲民化、趣味化的叙事风格,使得严肃话题落地,时政新闻更为公众所接受。

代表委员作为两会的亲身经历者,他们与专业媒体的合作不仅为新闻生产提供了新的力量,也为新闻报道内容增添了新的视角,强化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媒体都发布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个人Vlog,将内容严肃的问题和观点转变为鲜活、接地气的报道。如Vlog《全国人大代表上会都带了啥》,从探访代表们的行李箱为切入点,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打开新的两会视角。

此外,今年两会还涌现出了不少公众人物的“两会Vlog”。公众人物的高关注度和两会的高话题度相结合,创新了报道形式,以“亲近性”拉近距离感,营造参与感,提高了公众对“两会”的关注度。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王俊凯合作的“探秘最高检Vlog”,通过公众人物的参观探秘带领公众了解国家机关,严肃内容变得平易近人、简洁明了,有助于公众提高法律意识,增长法律知识,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守正创新:融合报道创意不断

为全面呈现和及时解读全国两会的重点议题等内容,中央主流媒体除了在报道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外,也在节目形态,特别是探索融合报道方面不断守正创新,涌现出不少创意类、解析类媒体作品,从多媒体角度丰富和完善媒体的融合报道策略,展示了我国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