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5-30 10:01 的文章

神墓续本坤飞疫情后电影院开门需迈几道坎儿

原标题:疫情后电影院开门需迈几道坎儿

中国电影博物馆汇聚了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海报、分镜头手稿、电影道具等,吸引观众走进电影世界。本报见习记者 杨志成 摄

今年两会,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冯远征、张光北、张凯丽、王丽萍、熊召政、吉平、张斌、李国兴、刘家成、刘广、董希源等16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该提案提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危”为“机”的重大机遇。

如果说委员们关注的是疫情下电影振兴需要迈过“几道坎”,那么老百姓关心的则是何时能进影院看电影。两者关注点不同,但疫情后怎样重启中国电影业却是共识。

电影作品正在冲出影院

“一部电影在电影院能看,在电视、电脑、iPad、手机上也能看。”爱看电影的李先生道出了当下人们观影渠道的多样。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高科技出现,电影作品不再是电影院专属,而是正在冲出影院,走向更多家庭和个人移动空间。

调查显示,2019年有74%的消费者习惯在手机上观看影视剧作品,而在5年前这一数据几乎为零。侯光明委员认为,5G时代在手机和VR头显等播放终端观看电影人数,将会呈爆发式增长。有关部门应尽快构建基于手机、个人电脑、电视等多渠道终端流媒体平台发行播映体系,使电影在影院下线后进入电视和流媒体渠道有科学可行的窗口。

其实,电影发行呈现“流媒体”与“院线”分庭抗礼的格局早有。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2019年4K超高清电视消费占比超过70%。这组数字出现,侯光明说:“意味着作为家庭影像播放终端的高清电视机,在画质上已经超过了普通影院。随着显示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影院银幕的画面优势将不复存在。”

“流媒体”与“院线”的分庭抗礼也给电影人带来思考。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张光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云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让电影走进家庭,或许是电影发行渠道的革命性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则认为,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电影转向流媒体直接放映,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电影作品最适合放映的场所还是电影院,正常情况下应该以电影院为第一出口,流媒体只是一个补充”。

观众重归影院机缘何在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47万家企业从事影院相关业务。今年1月23日,疫情导致《唐人街探案3》《夺冠》《姜子牙》《囧妈》等春节档影片集体撤档,内地万余家电影院也同时按下暂停键。

5月以来,虽然某些低风险地区影剧院恢复开放,但全国影院基本歇业的状态,给片方和影院带来的巨大冲击是现实。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另据灯塔数据《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策略报告》显示,5月底到6月初是观众去影院观影的心理恢复的分界点。

让观众重回影院该做哪些准备?张光北认为:“疫情带来的困难不可避免,中国电影人要由此转变思路,多动脑筋,研究办法和策略,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把更多精品奉献给观众。”

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冯远征建议,各级文联和戏剧家协会、演出行业协会将工作重心调整至吸引观众、培养观众方面,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吸引更多观众在疫情结束后走进剧场、电影院。

冯远征还呼吁,有关部门在出台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基础上,制定特殊时期的鼓励、扶持和补贴政策,指导各级文化艺术基金设立临时性资助项目,专门用于帮助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困境的演出机构、项目,助力提速恢复演出秩序和市场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呼吁,从国家层面建立中国电影业纾困扶持基金,以项目方式支持电影全行业发展。比如,对优秀的、已经成形的电影作品的制作和发行进行扶持,鼓励其迅速制作完成和进入发行。对具有一定基础的优秀剧本投入拍摄进行扶持。对于一些面临困难的电影公司、电影基地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维持基本运作。

各方努力再按“重启键”

事实上,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开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各大电影公司就一直在为电影行业早日复工复产努力。4月3日,国家电影局协调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电影局同时表示,加大对重点影片的创作和宣传发行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出台帮扶电影企业纾困发展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