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5-28 10:47 的文章

youtudou全国人大代表贾樟柯:电影最适合的放映地在电影院

原标题:电影最适合的放映地在电影院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援助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的议案在网上受到关注。

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贾樟柯,就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疫情之下电影导演的转变,以及电影流媒体放映等话题进行了对话。

疫情之下,一些电影转向流媒体播放。对此贾樟柯表示,疫情的特殊情况下,电影转向流媒体直接放映,是可以理解的,但电影艺术最适合的放映地是在电影院,正常情况下仍旧应该以电影院为第一出口,流媒体只是一个补充。

呼吁关注疫情之下电影从业人员流失

北青报: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对电影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给您造成什么担忧吗?

贾樟柯:疫情对电影行业造成了全产业链的影响。电影是从上游投资到终端放映的全产业链,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很大的危机和打击。比如上游的投资,经济下行,进入电影的资本就减弱。

再例如,我国庞大的电影体量是依靠电影院撑起来的,电影院是电影的终端出口,没有放映场所,电影产生不了效能。而这些终端场所主要建立在租金昂贵的商业地段,比如大型商圈等,它们房租压力大,长达5个月没有进账,对电影院来说压力非常大。

这些影响是整个电影圈都有共识的,国家电影局和各地电影局都出台了政策予以扶持。

电影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是自由职业者,靠拍戏拿片酬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是收入塔尖的人,那些平时收入很高的导演和艺人都有积蓄,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但一般的技术人员,例如,灯光工人、收音师、美术部门工作人员等,都是普通收入。疫情之下,他们的生活压力就很大,出现了改行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工作都有专业性,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干的,但是从业者流失了,这对中国电影基础来说是个打击。这个危机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等疫情过后,经济恢复上行,电影拍摄需求增加的时候会发现没人了。

所以我认为,目前对电影从业人员的帮助是有欠缺的。但我也可以理解,资助个人不像资助企业和法人那样简单,怎么认定这个人的工作,是用申请的方式还是其他渠道来获取资助,这些操作起来确实有难度。但我呼吁,还是要关注他们,不要缺了这一块儿。

电影艺术最适合的放映地是在电影院

北青报:疫情期间有些电影选择了放弃大银幕,改为流媒体放映,您考虑过流媒体的放映吗?

贾樟柯:疫情是特殊的,大家禁足在家无法去电影院看电影,同时也有了在家看视频的需求。一些影片直接去往流媒体,我认为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可以理解。电影界各个产业链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比如电影院可能不理解,认为已经出了宣传资源,怎么能又去流媒体上播映。我认为先共渡难关吧。因为上游投资公司如果垮了,电影生产不出来,电影院也没有电影放了,大家都是一体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严格的窗口期制度。电影是放大的艺术,也是聚众的艺术,电影院是电影最主流、最正常、最主要的放映渠道,流媒体是对电影院的补充,不能取代电影院。总的来说,电影院是电影的第一出口,正常情况下,电影放映应该首先是在电影院,有了窗口期之后,再接触流媒体等终端。

北青报:如果不考虑疫情,单说流媒体放映电影,您会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趋势吗?

贾樟柯:流媒体放映电影并不是新的现象,已经出现十多年了。

但对于电影来说,电影艺术最适合的放映地是在电影院,流媒体只是一个补充。

我认为这也在于导演的选择,如果导演选择放弃大银幕,直接在流媒体放映,也没有问题。对于导演来说,你认为作品最佳的观赏场景是家庭或者办公室还是在电影院,要看导演自己重视的是什么。

北青报:电影院放映和流媒体放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贾樟柯:首先,电影院放映是聚众观看,电影聚众本身带给人们对于影片内容同样的情绪反应,一起唏嘘、一起叹气、一起笑等,让人和人之间形成情感共识。我们是需要这种共识的,电影的魅力也在这里。

另一方面,电影艺术让人喜欢的地方,除了它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以外,还有它对现实的放大。比如特写镜头,大家为什么喜欢看,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张脸,在银幕中可能是一张宽50米、高30米的脸,人类的表情在特写中被放大。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珍视的传统电影的美感,不应该放弃。再有就是,我也考虑到,要保护传统行业。电影院毕竟是电影的传统出口,有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我们也不能弃旧图新,把整个行业淘汰掉。

疫情让导演对人、事的理解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