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5-19 10:26 的文章

丁佳慧传媒教育,怎样在学院与媒体间平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月15日发布消息称,该学院将“大幅度扩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学院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这一办学调整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有媒体还从非官方渠道得到消息称,该学院“将从今年起取消本科招生”,这更加引发社会大讨论。

应该怎样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一办学调整?是否还需要新闻学本科教学?新闻媒体单位在当下需要怎样的新闻传媒人?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从业者、媒体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思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调整办学所引发的讨论。

办学调整具有怎样的导向性

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其核心目的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这被称为“强基计划”。

由“强基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来看,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20多年前的另一个话题——高考扩招。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这年开始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在新闻学学科教学上,不少原本没有设置新闻学或者新闻院系的高校也为了响应“振兴计划”而启动了新闻学专业的招生。但是,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了13年的本科扩招被叫停,本科高校由于过度扩招而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这其中也包括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监事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刘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这段历史。他说,从1999年开始,新闻传播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不同层次的高校纷纷上马新闻学专业,一时间全国有1080多所高校在创办新闻学或相关专业。到2013年左右,创办的热情开始下降。随着教育部推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要突出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强化多媒体技能训练,各新闻传播院校也开始在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上下起了大功夫。

由此,不难看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调整,把未来重点放在加大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上,这应当符合国家教育发展大计。

5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在其微信朋友圈里撰文称:作为学院和学科的“清新”学院依旧,学科依旧,但人才培养的产品线和供应链作出了重要调整:从今年开始,将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本科生,今后“清新”将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在停招本科生的同时,学校大大扩大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生名额。今后“清新”无论是教学还是毕业生出口,将主要是研究生为主。在此文中,金兼斌还表示,这一调整,是对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有的素养、技能的反思的结果,也是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反思的结果。今后“清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着力强化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第一专业要扎实,厚基础;新闻传播本身的训练则像刀刃一样嫁接其上,要犀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认为:“从教育理念上来讲,清华大学这样的决定有导向性,能够成为新闻学教学的晴雨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则认为,新闻传播教育有不同的模式,例如美国一些常春藤名校没有新闻学的本科教育,但也有很多名校有新闻学本科教育,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应当尊重各个学校自己做出的选择或探索,将新闻传播教育办出各个学校自己的多元特色,“百花齐放”。

新闻学本科教育并非无用

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本扩研”所引发的还有“新闻无学”之说。有一些网友表示,很多知名的新闻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新闻系、新闻学院本科教育可有可无。也因此,有人提议可以不用再设置新闻学本科教育。

对此,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本科4年十分重要。只有本科打好基础,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记者。

“新闻传播教育包括以人文关怀为底蕴、以事实和真相为旨归的新闻学教育,在当代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媒介化社会’,不但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具有特别的价值。因此,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都各有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周葆华表示,本科教育可以让从高中毕业的学子更早地接触到新闻教育,“点燃”新闻职业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与踏实的业务训练紧密结合,理解如何通过扎实的报道去呈现事实、揭示真相、服务社会,本科生独特的人生阶段和更长的学习时间,对新闻传播院系的文化营造和认同也别具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