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5-18 09:24 的文章

马烈松4万多张可爱可敬的面孔4万多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原标题:4万多张可爱可敬的面孔 4万多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3月4日,李舸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现场采访拍摄 摄影/徐讯

  3月6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小分队在武汉为援鄂医疗队队员拍摄肖像 摄影/鲁澧

  3月8日,中国摄协小分队成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医护人员拍摄肖像 摄影/曹旭

  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前的最后一夜。李舸(右)、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中)与医护人员共值夜班 摄影/沈伯韩

  新冠疫情下,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和他的100多名摄影队员,不惧危险、逆行武汉,拍摄4.2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摘下口罩,露出可爱可敬的面孔的瞬间,也记录了4.2万多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就在5月15日,刚刚结束医学隔离观察的李舸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称,为4.2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拍摄肖像、为历史建档,这么庞大的工程在世界摄影史上几乎是没有过的。“这群像背后,彰显的是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以及抗击疫情当中的民心国力,同时也为援鄂医疗队员提供了一次释放压力,舒缓心情的机会和理由,打开了一道情感的闸门。”李舸还透露称,今年6月,国家博物馆将以他们拍摄的这4.2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的肖像为主题,举办大型的摄影展览。

  工作量大

  100多人为4.2万多医护人员拍摄

  北青报:李主席,谈谈您作为领队,带领中国摄影家协会队员赴湖北采访拍摄4.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的初衷,对于这么庞大的工程量,你们具体是怎样开展工作,做好任务分解的?

  李舸:2月20日,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一行搭乘高铁到达武汉。此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拍摄个人肖像,记录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为历史留档。

  可以说,拍摄4.2万余名援鄂医疗队员,这么庞大的工程在世界摄影史上几乎是没有过的。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战地记者也曾为敢死队员拍摄过肖像,但那时由于物资匮乏,拍摄的人数极为有限。

  况且面对这次新冠疫情,我们摄影小分队一行5个人,拍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出发前,就已经开始跟赴湖北采访的多家媒体记者沟通联络拍摄事宜。此后,湖北武汉、河南的摄影团队、人民画报的团队陆续加入,还有几位医疗队里爱好摄影的医护人员参与,一共有100多人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拍摄团队。

  拍摄队伍虽然整合了,但无论是工作量,还是拍摄环境均困难重重。起初,我们摄影小分队,一组两人,在医院里只能是医护人员交接班的时候拍摄,这样一天下来才拍50多人,效率不高。而且我们每天长达十多个小时在医院的各个病区穿梭,不仅自己的体力精力承受不住,还增加了被感染的风险。

  后来我们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的统一安排下,在国家卫健委宣传司的协调下,与各个医疗队的领队沟通,去他们驻地酒店拍摄。这样,拍摄效率迅速提升,最多时每人一天可拍摄一支医疗队,180多人。3月底我们的拍摄任务基本上就已完成了。这其中,我自己拍摄的医务人员肖像有2000多张。

  拍摄瞬间

  选好角度抓拍医护人员摘口罩

  北青报:在疫情一线抗疫的人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样的装备是否增加了你们的拍摄难度,那么你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李舸:是的,首先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区工作四五个小时。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救护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么选择什么时候保证拍摄顺利进行,又不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医院有两个拍摄的时间窗口,一个是医护人员从病房交接班出来,吃饭前的空当,这时候总得摘下口罩,可以拍摄到他的面孔。再有一个就是从病区出来后在缓冲区进行洗消,进入淋浴间的前一刻,医护人员会把口罩扔到垃圾桶里。为此,这个时间卡得很紧,每人只有一分钟左右的拍摄时间,而摘口罩的这个动作也只有短短几秒钟。这就需要我们摄影师提前做好工作预案,选好角度和场景,按动快门,抓拍下这一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