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4-19 10:40 的文章

卡恩毁灭阿拉德战疫实录:那些带着硝烟味儿的铿锵文字

原标题:战“疫”实录:那些带着硝烟味儿的铿锵文字

  编者按:为战“疫”助阵,为记者加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国记协“一网双微”始终关注着奋战在报道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连续推出“战‘疫’实录”专栏文章,陆续刊发80多位记者的采访手记。这些来自战“疫”一线的手记,讲述忘我与感动,分享初心与忠诚,读后总会感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直抵心灵、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那些带着硝烟味儿的铿锵文字,向逆行中坚守与成长的新闻战士致敬,向奋进的未来出发!

  坚守初心:到抗疫最前线去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付文:拼搏冲锋在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让我永生难忘,守望相助的凡人善举也让我经常热泪盈眶,这些都将永远激励、提醒着我——用手中的纸和笔为人民鼓与呼。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书旗:拿着镜头的我,眼睛瞬间湿润。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设工人,面对镜头甚至说不成话,却心怀大爱。在抗击疫情的战场,记录疫情的最新情况,将抗疫现场的各个方面第一时间还原给公众,不正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吗!

  中国日报社记者王晓莹:战斗总要有人端枪冲锋陷阵。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就要勇做那个“端枪的人”,走进新闻现场,走进“红区”,把真实的一线防疫故事讲好,把中国故事讲好。

  科技日报社胡兆珀:这几十个不眠之夜,会让每个经历它的人终生难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技日报夜班整建制坚守一线,一个都不少。作为新闻守夜人,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把苦难与抗争、感动和希望印在新闻纸上。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博:作为一名90后记者,疫情面前,我们有责任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和话筒记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义,传递“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力量。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朱明辉:在生命和死神抗争的时候,唯一让你感到有力量的,就是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作为一名新闻人,来到抗疫最前线,初衷也和医护人员一样——疫情面前,你和我,都必须要做些什么。

  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吴萍:此刻,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用镜头拍下他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到前线去,和他们“战”在一起,为他们记录,为历史存档,也是我作为新闻人的无悔选择。

  长江日报社记者王恺凝:没有到离现场最近的地方切身感受过,记者写不出冷静、细腻、生动的文字。记者的使命是记录真实的历史瞬间。救人的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这是本分。

  湖南日报社影像中心记者辜鹏博:生死从未如此靠近。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的医护人员理应被礼赞、被铭记。作为记者,我们也要当好“新闻战士”,用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去战斗。

   笔下有情:不负时代的体温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在武汉采访,我经常会感叹,这是一座有着英雄情怀的城市,一个个普通市民,平时默默无闻,但在疫情肆虐时,却爆发出极大的勇气,给人最多的感动,最温暖的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记者王秀帅:在武汉的每一天、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虔诚的出发。“让我们一起守护平安!”这份职责背后的执著和自信,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观看慢直播的观众。

  中国军网记者高辉: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来到武汉的目的就是要去战斗的最前沿。在重症监护室,见证了军医和护士们高强度、高危险、高水平的工作,亲身感悟了那种直面生死的勇气和敬佑生命的执着。

  新京报记者陶冉:留下历史的瞬间容易,要让瞬间成为历史却很难。影像有了温度和力量才会有阅读和传播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倾心、倾情、倾智、倾力。

  哈尔滨日报社记者陈南: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尽力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浓缩和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这里有太多的“感谢”,多到我记不过来,但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你好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辽宁日报社新媒体平台运营部记者杨靖岫:我努力让这些细节收入镜头中,有些画面甚至是躺在患者病床上仰拍的。当时完全忘记了感染危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不容易进来一次,一定多拍。我努力不放过每一个感人的场景,把这些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