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豪之中原镖局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的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抗疫报道呈现出媒介融合的多渠道、多元化形态。其中,官方主流媒体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发挥了正面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商业平台则“发挥了数据监测及可视化呈现、信息整合和即时辟谣等优势”。同时,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纷纷发声,参与疫情信息的传播。
对疫情的报道虽然数量庞大、资讯丰富,但也呈现出碎片化和分散化特点(主要是自媒体):有的报道只是为了煽动情绪而没有提供有效信息;有的报道没有深入挖掘和探究问题,缺乏针对性;有的报道对疫情信息没有进行核实便随意转载发布,缺乏可信性,导致不实信息或谣言蔓延、真伪难辨,对受众造成严重误导。
大疫当前,新闻报道领域也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传播信息、宣传防护、凝聚力量、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2月21日刊登的《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一文(作者:卫庶、喻京英),深入探究中医在抗疫中的作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信息真实、客观、准确,突出了专业性、权威性、指导性,为做好抗疫报道提供了诸多启示。
突出问题意识
做好抗疫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对标问题找途径,可以使思考和行为更有针对性。”问题意识应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流程——选题策划、现场调研、采访提问、行文写作、校对审核等,每个步骤都应切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使疫情报道主题突出、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挖掘关键性问题。在信息爆炸、热点频发的全媒体时代,如何高效率地找出、找准关键性问题,是一项重要能力。应聚焦人民关切,善于从热点中梳理出尚未解决或难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报道。例如,在疫情报道中,什么样的药物能对治疗疾病发挥有效作用,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一文,聚焦中药在抵抗新型冠状病毒中的作用,契合受众的关注和需求。
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抗疫报道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言之无物。为写好《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这篇报道,记者深入现场、全面调研,获得了大量真实数据和信息,既从理论层面阐释中药原理,又从实践角度展示中药功效,对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正确、理性分析。
建设性解决问题。抗疫报道除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方案。《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一文,在对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后,提出了患病后及时服中药等建议,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使报道更有意义和价值。
建设性地解决问题,除了要妥善解决新闻报道聚焦的具体问题,还包括对受众进行积极情绪的引导,以及“促成公共讨论、弥合社会裂痕和促进社会协同”。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众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情绪。此时,新闻报道不仅是传播疫情信息,对受众情绪也具有很强的安抚作用。因而,抗疫报道要避免刻意渲染、煽动负面情绪甚至放大焦虑情绪,应注重传播正能量,增强受众抗击疫情的信念、希望和精神力量。
坚持客观立场
新闻报道需要拥有客观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对受众来说,抗疫报道不但是获取新闻消息的途径,也是获得科普知识的窗口。因而,客观立场和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杜绝歪曲事实。疫情期间,“吸烟能够预防病毒”“喝酒可以杀灭病毒”“烟花爆竹可以驱散病毒”等谣言在网络上蔓延。这些都属于伪造信息、主观臆断,更谈不上客观性和可信性。受众极易受到这类“新奇”事物的吸引和刺激,即使随后而来的辟谣揭示了真相,但因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受众容易对前期接收的错误信息产生深刻印象,使辟谣难度大大增加。因而,必须防患于未然,尽早、及时扼制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
警惕“再造事实”。有的报道虽然没有伪造事实和数据,但是却对科学论文或者专家言论断章取义,摘录只言片语,在不符合原有语境的情况下“重塑”事实、遮蔽真相;有的报道或夸大事实或无视事实,都可能对受众产生误导,这也属于虚假新闻。疫情期间,关于中医的报道有很多,有的夸大其词、过度渲染中医疗效,有的则盲目崇尚西医、无视中医价值。《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一文坚持客观立场,基于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进行报道,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