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4-12 09:59 的文章

姚笛新浪微博战疫实录:永记!在武汉战斗的日子

原标题:战“疫”实录:永记!在武汉战斗的日子

编者按:见过了1月的风雪交加,等到了4月的春暖花开。从“封城”到“重启”,武汉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也演绎出一曲曲英雄赞歌。新闻人有幸站在历史的关头,成为这场伟大战“疫”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他们与武汉分秒相随、休戚与共,始终保持“临战”状态,时刻做好出发准备。他们笔下的拼搏与忘我、感动与希望、成长与奋起,为武汉留下珍贵的历史底稿,也为自己留下难忘的人生财富。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付文:

打好短兵相接“遭遇战”

拼搏冲锋在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让我永生难忘,守望相助的凡人善举也让我经常热泪盈眶,这些都将永远激励、提醒着我——用手中的纸和笔为人民鼓与呼

这次疫情,于我而言是一次短兵相接的“遭遇战”。

我曾经在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工作过5年,参与过东方之星救援、抗洪抢险等报道,积累了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经验,但与此次疫情报道相比,采访难度和风险均不可相提并论。

说实话,当时真有点懵。因为对新冠病毒并不了解,对疫情进展和走向无法把握,心里没有数。另外,病毒强烈的传染性对记者的体力、心理也造成不小挑战。但党报记者重任在肩,危急关头,必须挺身而出。

怎么打好这场短兵相接的“遭遇战”呢?

我想,根据疫情进展分析研判,做好主题策划是关键。在报社前方报道组总指挥、湖北分社社长贺广华带领下,我们紧盯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指挥部疫情通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和批示精神,与各接诊医院宣传部门以及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同时畅通与湖北省、市、区委三级宣传部门的联络渠道,认真梳理白衣战士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转运“四类人员”、下沉干部就地上岗服务民生等事迹,反映市民看病就医、生活保障、交通出行、心理辅导等困难,呈现全社会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与疫情斗争等事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进行报道。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付文(左)在武汉市汉阳区邓甲新城社区采访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的公交车司机。鲁娟 摄

与此同时,在疫情各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大量针对性报道。比如,在离汉通道关闭10天这一节点,人民日报“人民眼”刊登了由我牵头执笔的《同舟共济战疫情》整版记者调查报道,对“封城”10日以来武汉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心理变化进行了真实描绘,通过对“小人物”的记录,展现了英雄的武汉人民“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不屈精神。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付文在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污水处理站采访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鄢祖海 摄

回顾这两个多月的报道,我们见证了一座英雄城市从“暂停”到“重启”。拼搏冲锋在救治一线的医生等群体让我永生难忘,普通人的善举更让我经常热泪盈眶。因为不会使用手机导航,东西湖区残疾菜农秦大安开着三轮车在寒风中蹬了3个多小时,为援鄂医疗队送上2000斤新鲜蔬菜;一位哺乳期的护士因隔离无法回家,小区周边70多位年轻母亲担当起“临时妈妈”,列出一份排班送奶表……这些守望相助的凡人善举,将永远激励、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今后要不断践行“四力”,用手中的纸和笔为人民鼓与呼。

新华社记者王毓国:

有一种“遗憾”令我欣慰

一直想拍摄“抢救危重病人”的情景,可每每落空,成为心头“遗憾”。可转念一想,这“遗憾”又令人欣慰。没有抢救就意味着没有危险和死亡,希望这“遗憾”永久地遗憾下去

2020年初,身为新华社摄影部记者的我第一时间报名,赴武汉参加疫情报道。2月3日,经总社批准,我踏上武汉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整个报道期间,我马不停蹄地四下采访,几乎跑遍了武汉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进“红区”,不仅使我经历了生死考验,更多的是感受到广大医护人员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

2月18日,是我第一次进入“红区”的日子,终生难忘。当时我穿了两层防护服、戴了两层口罩和医用手套,还戴了护目镜和面罩,被包裹得严严实实,跟随专家赵建平一起进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红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