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2-14 00:29 的文章

宋茜后援会记者手记:元宵节,我们依然在战斗

编者按:正月十五元宵节。在特别的当下,人们从未比今天更期待团圆。在抗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依然坚守岗位。今天,让我们聚焦在武汉参战抗疫的中央媒体记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春节假期,主动请缨,不畏艰险,奔赴战“疫”最前线。白天采访,晚上赶稿,日夜奔波,把温情的牵挂和团圆的期盼深埋心底。他们用拼搏的姿态,坚守初心,践行誓言,履职尽责,传递战“疫”最强音。

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侯琳良:

忘不了,乡村医生那个“V”字

2月8日,元宵节。上午刚把后方安排的稿件写好,中午简单扒两口饭,我就和本报湖北分社社长贺广华一起,从武汉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来到咸宁通城县隽水镇。采访基层防控压实责任,一忙就是一下午。晚上赶回武汉后,我得抓紧赶稿子,北京夜班今晚要上版。

白天赶路采访,晚上桌前赶稿,这几天工作节奏都是如此。

抗击疫情,武汉是主战场。但武汉周边的城市,黄冈、孝感、随州等地,疫情同样严重,同样需要关注。从2月5日起,我们每天奔赴一个武汉周边的城市,直击当地抗击疫情现场。

紧邻武汉,城际铁路交通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的地级市,说的是湖北孝感市。有统计表明,按武汉返乡人数来排名,孝感位列湖北省内第二。截至2月5日24时,孝感一天新增424例,总共确诊新冠肺炎1886例,超过黄冈市,仅次于武汉。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社长贺广华(右一)、山东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侯琳良(右二)在孝感应城市人民医院采访。

医疗资源和条件远远比不上武汉,孝感市这场战“疫”怎么打?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前往孝感市下辖的应城市。

路上最熟悉的操作就是:对汽车喷洒消毒,测量体温,登记信息。这是每到一个关卡必须经历的流程。抵达每一个采访现场,殊为不易。

去的路上,一个场景印象最为深刻:高速路旁空旷的田野里,有一位农民戴着口罩正在行走。十分遗憾车辆速度太快,没有用手机把这一画面锁定——这就是疫情笼罩下的农村真实写照。

农村的新冠肺炎病例救治流程是怎样的?我们来到黄滩镇卫生院,了解出现发热症状的村民就医流程。

镇卫生院一个简易的帐篷就是“预检分诊处”,一位静候的医生看到我举起手机拍照,用手比划了一个“V”字。这样的场景,让人心中一暖。

在应城市定点医院应城市人民医院,院方告诉我们,医用N95口罩、外科口罩、防护服等库存虽然在各方支持之下有所缓解,但只能维持两三天。社会捐赠的物品很多不符合医用要求,最紧缺的还是呼吸机。医院目前有7台正在使用,又购买了3台,还没有到位。

“最希望上级医院或外省医疗队多派专家来支援!”这是医院最迫切的希望。医疗物资紧缺,亟需高水平医生支援,这就是当前武汉周边城市普遍面临的窘境。

那天采访结束回到武汉驻地,已是晚上八点多。摊开电脑赶紧写稿,北京夜班后方还等着我们的稿件上版。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把稿件《战斗“吃劲”,还得铆劲!——记者实地探访孝感应城市抗击疫情工作》和相关照片发回北京。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见报。

从咸宁回武汉路上,车窗外的夜空不时绽放灿烂的烟花,提醒我今天是元宵节了!眼前,突然浮现前几日采访时那位乡村医生用手比划“V”字的场景,心中又温暖又满是信心。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胡喆:

一名“新闻战士”的坚守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也是我到武汉疫区采访的第17天。

本应是阖家团圆共庆元宵的时刻,由于特殊时期,并没有太多的节日氛围,也来不及吃心心念念的妈妈做的汤圆。上午紧张的策划筹备会议之后,下午我们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组一行十余人,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模式。

2月8日,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组出发报道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前合影。

今天报道的重点是武汉市刚刚开启的“方舱医院”,我们来到武汉市最大的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第一时间深入正在紧张筹备中的方舱医院病房,用新媒体直播方式,向公众立体化、全景式呈现了方舱医院的建设进展,并独家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以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负责人等权威专家,向公众解读方舱医院设立的重要意义、筹备进展和后期规划。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张旭东(右)采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

2月8日,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组采访报道方舱医院武汉客厅院区后,在医院外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