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1-08 05:27 的文章

韦网络舆论中的耻感文化传播与道德秩序建构

【摘要】公共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生成、传播与影响机制因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更新而呈现复杂多变的形态。网络舆论在生成与传播过程中具有标签化和情绪化的传播特点,而多元媒体的引导对公众和道德秩序的探讨起到了直接的加速催化作用。霸座系列事件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及其传播现象,是当前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民众对于公共空间中道德素养缺失现象的一种批判与反思。借助标签化理论、拟剧理论以及自我理论等理论的相关知识,对霸座事件中的舆论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一舆论传播现象对于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建构和提升公众明耻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论;耻感文化;道德秩序;霸座系列事件

舆论作为社会的皮肤,了解和认识其发生形态是感知社情民意以及把握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渠道。其中,呈现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即为网络舆论,指运用网络平台这一新成长事物的网络参与者,对社会敏感现象及公共事务表达民意的特殊的舆论形式。[1]参与这种民意表达的主体是来自现实空间里的网民群体,所依存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环境同样具有公共性的特点。网络技术迭代带来网络舆论参与的便利化,公共伦理冲突由现实环境转移到网络拟态环境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有悖公共道德秩序的现象大量呈现于网络公共空间,霸座系列事件就是典型事件。在该事件的舆论传播过程中,东方文化中的耻感文化对于强化公众的道德秩序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耻感文化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

(一)耻感标签的塑造与情绪化传播

标签理论最初源于美国社会学家对越轨行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如果这类行为碰巧被某些重要的人发现并被公布于众,不幸被发现的初级越轨者不得不面对公众,在约定俗成下受到指责、训斥、责骂和惩罚,进而被人公开贴上各种越轨者标签,周围的公众会开始根据这一标签对初级越轨者作出种种反应。[2]标签理论更为宽泛的外延阐释,对于理解网络舆论事件的标签化传播现象具有启发价值。强占座位的事件在网络舆论传播中被标签化概括为“霸座”,而“霸”字在汉语表达使用中与“温良恭让”相对,有霸道蛮横的含义,即一种基于道德荣辱观念的批判,认为指代对象是一种缺乏羞耻心的表现。而耻感文化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圈所特有的文化形态,它将荣辱作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文化价值,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和社会控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3]《说文解字》曰:“耻,辱也,从心耳声。”耻即指因个体言行的过失而引起的其产生羞愧之心。讲求内在修为的东方文化视羞耻感如无形的标尺,时刻衡量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羞耻感的道德压力之下,突破群体容忍底线的行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舆论的指责与批判。

网络舆论对荣与耻的明辨主要表现为标签化塑造与情绪化传播的交互相长,二者动态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舆论事件的发展轨迹。网络社群间的讯息传递突破传统社会时空限制以及人口属性差异,一方面为舆论事实的发布提供情绪化传播的条件,即相对容易地能够在主观情绪主导下概括事实特征,并人为设定事件标签以此作为事实传播的关键词和事件框架。最终在以注意力为导向的网络拟态环境中固化形成符号化的事实形象。另一方面,互联网特性所赋予网络群体天然的讯息传播控制力,使得网络群体对“霸座”这样的行为,表现出强烈愤慨的心理以及激发了主动扩散传播的行为。网络群体在对标签词汇进行语义解码时,往往会再次加入主观情绪形成信息环境的二次加工。在这样一个从事件发生到事实发布与传播再到受众解读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标签化是宣泄传者情绪的形象表达,同时也是受众选择性接触舆论信息的重要依据;反过来讲,情绪化则是传者标签化选择塑造事件信息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受众选择性理解舆论信息的重要依据。

高铁霸座男事件的舆论发展,经历了单个事件的发生到情绪化传播再到系列相关事件的集中曝光,一个由点到面、由事件到现象的扩散和渐变过程。最初微博尚未有“霸座男”标签,而是在此事被大范围高频次转载后,“霸座”类似污名性质的关键词才逐渐被加以使用,最终在舆论发酵进程中形成对该事件共识性和讽刺性的指代。该事件起始于一条私人微博的视频曝光,标题称“拜托大家帮忙转发扩散!看谁认识它”,使用表物的“它”来指代涉事男子,带有强烈的情绪表达,旨在试图通过网络曝光来引发网友对此事的关注。此外,该微博末尾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发问“遇上这样的该怎么办?”进而将简单的情绪宣泄转为一种对公共秩序的担忧,隐含人人自危的群体感染力,而后的转发和评论则又成倍放大了这一传播效果。

(二)网络舆论传播中的破窗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