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1-07 20:12 的文章

不要说话歌曲融媒体时代文学期刊如何度过瓶颈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文学期刊进入发展瓶颈期,应力争打造行业“高地”:打经典牌、系列牌、学生牌,并适时推出“订制出版”。开发教育培训资源,锁定优质客户源,进一步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做好“出版+”,借助新媒体实现多样化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借助影视、动漫、网游等,实现文学深度介入娱乐休闲并最终实现文学期刊内容新媒体领域价值的变现;开发衍生产品,做好实用型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经营。

【关键词】融媒体;行业“高地”;“出版+”;多样化传播;衍生产品

融媒体时代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迅速提高、4G网络覆盖面极度扩张,引领“自媒体时代”如潮般涌来之后,大众节假日及碎片时间除了必要的生活活动外,基本上都给了“流量”,呈现“流量经济时代”的特征,纸媒包括文学期刊在内可谓进入了严冬。文学期刊除了积极寻求政府经济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轻装上阵以及能动开发各级文化资助项目等外,要顺利度过瓶颈期,还需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固守行业标准,追求“高地”效应

文学期刊融媒体时代要在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有“高地”意识,追求“高地”效应。在同业竞争中,“高地”只有一个,但各期刊可以查漏补缺,打造自己的特色,勇创新“高地”。

“高地”就是要做领头羊。文学期刊的“高地”效应就是追求内容的经典性、精品化,栏目搭配的最优化,内容与装帧风格的相对稳定,并具有承上启下的延续性特征。

各个门类的期刊都有自己的标志性高地。比如有着纯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称的《收获》《花城》《当代》《十月》,分别因“老成持重”“活泼新鲜”“正宗”“文武兼备”的特色,被人戏称为老旦、花旦、青衣、刀马旦,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学期刊“高地”。此外,以选登海内外优秀散文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海外版》,以选登中国各大媒体优秀小说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选刊》,以选登海内外优秀小小说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小小说选刊》等,都属于占据行业“高地”类的文学期刊。找准自己的刊物定位,瞄准目标市场,以对“特色”的固守塑造标志性“高地”并坚守之,在融媒体时代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以内容为引领,做行业精英。对内容(装帧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的磨砺永远是期刊人的要务,在融媒体时代,以行业区分特色的纸媒,拿出十八般武艺,吸引仅存的粉丝,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纸媒吸引客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经典”牌

1.追求内容的“精品”意识。推出一些能够超越岁月长河沉淀下来、并能够突破地域的局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学精品力作。一般来说,期刊出版因为受时间限制,有时还因为要调配地域、题材、创作风格等,常常不能达到篇篇精粹,这也给市场带来了可开发空间——适时推出年度精选本、双年选等,可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也可以以成本相对低的增刊的形式出版,作为正刊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文学精品内容具有以下“三性”(对此“三性”的追求也适用于下边打“系列”牌、“学生”牌及私人订制诸环节):

思想性:即具有一定的思想含量,传导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健康的而非颓废的、光明的而非晦涩的思想内涵,传播“正能量”。

艺术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不可降低。从内容到装帧形式,都具有较高的追求。

普适性:著名传播学者吴飞说:“品牌是活在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当中的。”[1]文学作品既然发表,就是为读者服务的,就要追求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遵循主流价值导向而非少数人的自娱自乐甚至是无病呻吟。

2.注重“颜值”,追求收藏价值

“我更看重的一个路径是,把期刊做出高颜值,厚重、大气、漂亮,做成‘细嚼慢咽’的精品,让人爱不释手”。《青年作家》主编梁平对于多种媒体相互融合融通时代的纸媒出版有如此倡议。[2]“颜值”高,期刊定价必然高。可以顺着此思路,做一些高“颜值”图书,向社会征订,找到真正爱书的人,追求图书的收藏价值。

(二)打“系列”牌

文学期刊要积极对选题进行系列化、规模化、连续性、完整性开发,抱成“团”抢占市场,达到“重拳出击”的效果,这样的产品也可以追求收藏价值从而获得读者的青睐。既是“经典”,又要“系列”化。坚持高标准的选稿要求,一以贯之,在刊物内容与装帧两方面都做到有序化延伸,一般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比如月、季、半年、年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欣赏区间。

(三)打“学生”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