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0-23 18:42 的文章

泰民1996年互联网初入北京城嘶哑拨号声链接新世界

原标题:互联网初入京城

  ▲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2版

  ▲1997年1月24日,《北京日报》2版

  ▲1997年5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2001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

   2001年1月6日,《北京日报》6版

  本周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浙江乌镇开幕。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网络走入北京市民的生活是在两年后——1996年,堪称北京的网络年。这一年,互联网来到普通人的身边,迅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北京迎来网络年

  1993年,“家用电脑热”席卷大江南北,1995年全国卖出110万台个人电脑,其中北京人购买的数量、比例都稳居第一。

  随着互联网联入中国,已经用上电脑的人,不再满足于“单兵作战”,而是迷上了新玩意儿——电脑联网。

  京城百姓开始和网络结缘。1996年,以建立百姓网为目标的“瀛海威时空”开办仅一年,就吸引4000多名北京电脑发烧友上网,230万人次登录进网交流。很多企业、单位、部门也是在这一年动手建立“局域网”。

  “联上Internet,就等于和世界联了网。”1996年,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单位纷纷举办科普、展示活动,向人们介绍网络。北大方正与世纪互联通讯公司达成合作,新出厂的方正电脑全部预装Internet入网软件,享受8小时免费上网——买了电脑就等于买了网络。

  北京的网络市场日趋火爆,世界大型网络企业也纷纷进入北京。

  计算机界人士当时提出,1996年是北京的网络年,网络将最终来到每个人身边,改变我们的生活。(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网络热起来》)

  网吧亮相北京街头

  1996年11月19日,北京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首都体育馆西门外开门迎客,随后,“网吧”这个新名词迅速被人们所熟知。

  当时的“网吧”提供的不光是联网电脑,还有咖啡屋的温馨环境。1997年1月,本报记者探访实华开网络咖啡屋时看到,11台奔腾电脑一溜儿排开,剩下的一半空间搁了五六张桌子,吧台上供应着各色饮料。顾客可以在这里一边享受着香浓美味的咖啡,一边在国际互联网络中尽情漫游。来这里的有发电子邮件的大学生,有查找资料的公司职员,有在网上找人聊天的年轻人,还有玩网上游戏的外国人。

  截至1997年初,本市陆续开业的网吧有近10家,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中关村地带。“我觉得北京人挺‘潮’的,什么时髦都能赶上。去年网络那么热,我们就尝试着开了这么一个网吧。”坐落在北京大学南门口的赛博网吧的负责人说。(1997年1月24日《北京日报》2版,《“网吧”悄悄在京城街头亮相》)

  嘶哑拨号声链接“新世界”

  网络刚开始走近人们身边的时候,上网的人并不多。1996年1月,中国电信的ChinaNet在北京的拨号端口只能支持2000个用户,但当时全北京也凑不够这么多个用户,上网很少占线。

  随着网费的下降,被俗称为“猫”的调制解调器(MODEM)逐渐畅销,伴随着嘶哑的电话拨号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

  1997年年底,北京地区的因特网用户已经超过10万户,网民数列全国第一,申请开户上网的市民仍天天不断。每个因特网的开户账号往往不止一个人使用,北京网民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家庭电话刚兴起时的装机速度。

  网络到底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1995年时,考一个居京生活常识:“怎么买火车票?”“北京通”会详细而复杂地告诉你:提前三天买票去人民大学预售处;提前一天去前门;买当天的票到北京站。此外,还必须提醒你买票时千万不要站错队,排京广线的队,买不到去上海或者哈尔滨的票。

  而到了1997年,这一切变得简单多了,随便到哪个售票点排个队,你都能买到去各地的票——因为所有的售票处都电脑联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