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0-17 07:13 的文章

tatazu褪去隐喻:疾病叙事的娱乐化——以《忘不了餐厅》为例

摘要:在疾病叙事范畴逐渐向社会科学范围延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凸显其隐喻,疾病隐喻虽具有修辞与认知功能,但其对疾病的过度阐释不仅扭曲了人们对疾病本身科学的认知,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疾病“污名化”现象。以《忘不了餐厅》为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褪去疾病隐喻,将疾病叙事用娱乐化的方式表达,既是大众媒体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对疾病叙事理性化表达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隐喻;疾病叙事;娱乐化;《忘不了餐厅》

2019年4月30日,腾讯视频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自播出以来就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作为全国首档关注认知障碍的纪录观察类公益节目,它准确捕捉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认知障碍。

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的疾病叙事来展现患有认知障碍群体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与传统意义上的疾病叙事不同的是,它褪去疾病隐喻,通过娱乐化的表现方式将“认知障碍”这种疾病本身传递给受众,将不被关注、饱受误解的患有认知障碍的边缘人群重新拉回广大受众的视线,这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更能提升全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认知、改善全民对认知障碍患者的态度。

一、疾病叙事的去污名化

(一)疾病叙事的隐喻

“疾病”一词最早源于医学领域,是一种生理状态的表征①。在人们对疾病的描述或陈述中,逐渐形成了疾病叙事②,文学作品中对疾病的描述或陈述多为广义上的疾病叙事,常因表达疾病之苦、求得身心治疗、文学与医学互融的需要而出现,作家往往凭借人物的生理或心理疾病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病态”。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往往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疾病叙事也不再是“对疾病描述或陈述”的原本意义,而是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如鲁迅笔下《药》中的“痨病”、贾平凹笔下《古炉》中的“疥疮”、郁达夫笔下《沉沦》中的“抑郁”等,都是作者本人在疾病叙事中倾注了其对社会“病症”深深的思考。在疾病叙事范畴逐渐向社会科学范围延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在文学艺术中凸显出它们的隐喻性。

(二)隐喻的“去污名化”

隐喻就是用一事物来命名另一事物,具有修辞和认知功能③,疾病叙事的隐喻同样如此。文学领域的疾病叙事不仅能够修饰作品,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认知疾病的方式。但隐喻将疾病意象陌生化、疾病内涵深刻化,这种过度阐释不仅扭曲了人们对疾病本身科学的认知,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疾病“污名化”现象,成为对疾病的非理性反应。

最早为疾病隐喻“去污名化”的是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她认为疾病隐喻的过度阐释往往更让人排斥与恐惧,甚至会耽误疾病的正确治疗。她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考察了疾病叙事对疾病的修饰与隐喻作用,希望通过此举恢复疾病自然属性④。

自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之后,众多学者、作家等开始认清疾病隐喻的本质及其泛滥的恶劣影响,并对其进行猛烈批判,以期为疾病隐喻“去污名化”。媒体作为医疗素养传播的重要渠道,表现疾病的客观样貌、褪去隐喻不但是大众传媒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对疾病叙事理性化表达的探索。

二、疾病叙事的娱乐化表征

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之一,能给人们带来快感、缓解压力。娱乐化作为网络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其存在、发展的关键因素。《忘不了餐厅》首次将一种疾病(认知障碍)作为网络综艺节目的关注主题,以患者为主体、以餐厅为载体,进行疾病叙事表达,这与当下众多网络综艺节目截然不同。节目中的疾病叙事作为一种娱乐化手段,具有鲜明的娱乐化表征。

(一)符号语言营造轻松氛围

节目名称冠以“忘不了”,聚焦到抽象的“遗忘”与“记忆”,“忘不了”是一种祝愿,是病患亲人希望患者忘不了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见过的人,期盼患者早日痊愈。节目字幕创意性地将完整的字淡隐为残缺的“忘不了字体”,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抽象“遗忘”过程的存在。节目画面运用大量的动画元素,如患者表情特效等,让受众在轻松活泼的气氛种感知患者病情。节目音乐用声音渲染气氛,将背景音乐与当时的笑点或泪点相结合,营造恰当的气氛以激发受众的共情体会和情感认同。

(二)非虚构叙事唤起共情

节目中的疾病叙事多为患者病情的自述或患病状态的表现,参加节目的五名认知障碍患者被安排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因此他们对病情的自述与患病的状态都是本能的表露。如“公主姐姐”忘记了昨天刚刚服务过的一对母女,尽管她们曾愉快地跳过秧歌;“小敏叔叔”认不出认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尽管距离他们上次见面还不到一年;“蒲公英阿姨”记不住餐厅用语“招牌菜”,尽管她努力地反复记忆与练习。在这样的非虚构性疾病叙事中,患者状态被真实、自然地呈现出来,让受众在笑与泪中深刻地了解认知障碍⑤。

(三)第三方视角呈现平衡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