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0-13 00:20 的文章

经营巫毒餐厅老年人论坛成老人精神角落:这里的网络闪银光

原标题:这里的网络闪银光

  一次聚会时,网友到医院看望“傲雪寒梅”(右二)。探望后不久,她就去世了。受访者供图

  吴秀萍是个见过风浪的女人。

  她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人生的前50年,历经社会变革的浪头。最近七八年,她的身份是一名网友。在网上,她受到的冲击不亚于青少年时代。

  吴秀萍口中的“上网”,一般特指用电脑登录一个名叫“可爱老人网”的论坛。早上睁开眼,她先开电脑,趁着开机的工夫洗漱,然后去论坛看帖、回帖、回复私信。这位辛勤的管理员一天当中至少有七八个小时挂在网上,她和她的电脑要一起熬到深夜才“休眠”。

  类似的老人论坛,还有银龄网(原名“老年人之家”)、老小孩、乐龄网等。在老人们退出社会舞台中央之后,这些论坛成了他们的精神角落。

  然而和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样,这些论坛会吹起和风,也刮着飓风。

  触网

  吴秀萍早就盼着上网了。她退休后,本打算照顾女儿出了月子就去过几天属于自己的日子。可眼看外孙女满周岁、上幼儿园、上小学,她才算彻底“退休”。

  她在一个厂矿家属院长大,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又回到厂矿。生活在这个包揽了人们从生到死的小社会中,她一直感到封闭,渴望看更广阔的世界。过去几十年里,丈夫、儿女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一双儿女不赞成老妈上网。在这两个年轻人看来,吴秀萍文化水平不高,总是轻信别人,一触网,很可能被骗。

  “我一个老太太,还能被人骗色吗?”吴秀萍还向儿女保证,网上聊天时,只要对方一提钱,她就立马打住。她坚信:“我上网不是为了骗人,这就说明网上还有跟我一样的人。”

  这个四川女人很倔强。小时候,父母不赞成她读书学习,她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苦菜花》《迎春花》,眼睛都看坏了。初中毕业,她又不顾老师的建议,执意下乡插队。对她来说,反对意见总是无效。

  2012年,吴秀萍终于坐在电脑屏幕前,试图找个专属于老年人的论坛。当时网络论坛正如日中天,老人论坛也为数不少,“可爱老人网”因“可爱”二字进入她的视野。

  当吴秀萍朝虚拟世界迈出第一步时,有人在网海里遨游已久。

  “芷言”算是网络老江湖了。这位上海女士接触网络20多年,过去爱逛“榕树下”“天涯”。退休后,她感觉自己作为“野路子”无法融入文学网站,而天涯论坛又是年轻人的天下。一番思虑,她找到了同龄人的聚集地。

  也有人是从博客上搬迁过来的。

  2000年,黄煌长从中国科学院退休,和老伴轮流到美国帮儿女带孩子。不论在美国生活还是回到北京,孤独感总是挥之不去。

  跟儿子学会拼音和上网后,黄煌长这10多年来一直泡在网上。上世纪6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读书,在校广播台当编辑。工作以后,他给报刊当过通讯员。退了休,这个爱写文章的老人在博客上找到了存在感。

  后来博客萧条,4年前,他在可爱老人网注册了账号。现在,79岁的黄煌长每天要在论坛泡六七个小时。

  老年论坛里,多的是30后、40后、50后、60后。他们的记忆就像一个个安静的线团,一旦扯出线头,就能牵出长长的一段往事。

  他们发帖回忆,童年过中秋节,邻居叔叔会打动物造型的月饼,春节时才能吃上白菜肉丝,还有父母发的几角钱红包,生活虽然贫穷却充满滋味。

  也有的帖子充满苦涩,诉说大时代中的身不由己,有日本兵的刺刀,也有动乱年代遭到迫害自杀的女老师。

  更多时候,论坛会员为现在“忙得不亦乐乎”。注册9年的周永根说:“在这个平台上你写书法、我作诗词,你做视频、我做音画……忘记了年龄、身份,甚至忘记了时间。”

  在这里,人们很少张望未来,也很少谈计划、规划。偶尔有人聊聊智能机器人未来能否服务于居家养老,或是期待保健品推销员赶快放过老年人。

  年轻人在网上,总怕被人认出来,所以常常高举保护网络隐私的大旗。相比之下,这些老人显得不设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