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0-01 00:51 的文章

田代沙耶香主流媒体聚焦最美奋斗者这些人,故事中传递奋斗力量

原标题:这些人,故事中传递奋斗力量

  在一个个奋斗者的故事中,读者能看到个人与国家发展命脉的紧密相连,也能看到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个体,通过奋斗,推动时代的进步。

  天光云影下,浩瀚林海连着广袤草原,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眼前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坐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穿过一条林间小路,道路七拐八拐。“等等,这儿该不是‘沙胡同’吧?”车上,75岁的陈彦娴发问,得到旁人肯定答复,她会心一笑。

  ……

  201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第4版的这篇题为《最美青春,铸就绿色奇迹》的文章,是《人民日报》“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所讲述的第一个人物故事,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

  从今年3月起,各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了“爱国情 奋斗者”“最美奋斗者”等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典型人物事迹,讲述那些为国家建设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中央媒体:

  为奋斗者引吭高歌

  1964年,20岁的陈彦娴在河北省承德市读高中,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陈彦娴和同宿舍姐妹们给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写了一封“求职信”。从此,冬天她们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大风伴着雪花中,用绳子将残木头绑好拖下山。夏天,她们给苗圃浇大粪。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已长成了大树,荒原变成绿色海洋。“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这百万亩林海,我们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一生为之自豪!”陈彦娴面带微笑。

  千余字的文章并不算长,但读完却令人备受鼓舞。《人民日报》记者张腾扬用笔记录下了陈彦娴与塞罕坝的动人故事,也通过她的故事,折射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的无悔青春。

  在一个个奋斗者的故事中,读者能看到个人与国家发展命脉的紧密相连,也能看到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个体,通过奋斗,推动时代的进步。

  5月13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迎来了首次真机试飞。整体试飞过程平稳、顺畅,完全满足通航条件。虽然结果早已在预料之中,但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高级业务经理兼飞行区工程部总经理吴志晖还是非常欣慰。从前期选址、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历时11年,吴志晖全程参与其中。“能参与一项如此重要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自豪。”

  5月15日,《人民日报》在“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中,刊登了题为《那份骄傲和荣耀,将伴我一生》的通讯报道,讲述了吴志晖在民航领域奋斗的故事。吴志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万千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还看到了任劳任怨,服务社区30年的“小巷总理”朱国萍;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的我国高原医学研究开拓者吴天一;在大山深处独自支教20年的乡村教师白玉国;一辈子研究沙漠治理,拥有无悔红柳人生的86岁治沙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人民日报》上,一篇篇奋斗者故事,彰显着生命的伟大、奋斗的力量。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带着自己的事迹走进大众的视野,激励更多人加入奋斗者行列。

  不仅是《人民日报》,近几个月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纷纷开设了“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奋斗者的故事通过各大中央媒体,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等网站,也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报道中来。在“爱国情 奋斗者”专题页上,一则则视频报道、一幅幅生动照片应和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将众多奋斗者形象立体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央媒体引吭高歌,我们看到的是新闻界强烈爱国情怀的集体抒发与表达。

  《河北日报》报道的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张雪松(右)正在和同事一起调试侧墙焊缝自动打磨机器人。张雪松是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度“河北大工匠”,被誉为“中国高铁工人排头兵”。 《河北日报》记者 刘禹彤 摄

  省级媒体:用真情挖掘身边榜样

  “爱国情 奋斗者”是一场昂扬向上的大合唱。中央级媒体的主旋律奏响,各省级党媒上,该栏目同样异彩纷呈。《北京日报》《浙江日报》《河北日报》《湖南日报》《福建日报》《辽宁日报》《甘肃日报》等省级党报记者纷纷践行“四力”,用奋斗精神记录精彩奋斗故事,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汇聚强大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