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相亲践行“四力”,厦大新传学子与时代同行
“这个假期特别充实,感觉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置身社会大课堂。”
“只有走出去,才能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
“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今年暑假,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力”要求,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围绕国际传播、精准扶贫、媒体发展、马新观教育、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展实地学习、采访、调研。通过田埂上找感觉,实践中长才干,同学们普遍感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学子的爱国情、报国志,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队成员于南侨机工纪念馆与南侨机工后人合影。
练好“脚力”——扎根基层,深入实际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从6月底至9月初,学生分别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香港、澳门、广西、河北、广东、青海、湖北、上海、云南、内蒙古、福建泉州。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们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克服重重困难,触及各行各业,采撷来自祖国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
实践队成员向内蒙古宁城“脱贫争先”标兵张国胜了解脱贫情况。
在宁城县大城子镇山林深处的碾子沟中,实践队一行来到“脱贫争先标兵”张国胜一家走访调研。“(扶贫)政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张大伯这样说到。据他介绍,原先家中的土地几乎均用作种植农作物,收入微薄;而当2014年,政府在当地推广养牛产业,张大伯毫不犹豫便加入了“养牛大军”。如今,卖出一头牛的收入便有约一万。张国胜家中目前饲养了11头牛,一头牛平均三年可产两只小牛,养牛的收入足以保障张大伯一家的基本生活需要。
“不来到这里,我们对于‘扶贫’永远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认识,只有走到这里,走进每家每户,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农户们对于美好生活多么向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只要生活越来越好,就心满意足了。”“策马奔腾”实践队员讲述他们内蒙古之行的所思所感。
练就“眼力”——拓宽视野,明辨真伪
“看得见”、“看的准”、“看得深”才能去伪存真、明辨真相。实践路上,学生们看到了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际传播、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乡村生态旅游,也在参观走访南方周末、网易、澎湃新闻、哔哩哔哩、解放日报、文广集团等一线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国情,看到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痛点,对传媒行业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实践队与SMG《我们在行动》节目组座谈。
融媒体的建设是传媒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融向未来”实践队在暑期去到上海各大媒体参访,以青年新闻人的身份探索互联网语境下的融媒体发展之路。在“澎湃新闻”总部,实践队员看到:融媒体时代,“澎湃”正在和各类社会资源寻求对接合作,力图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生产内容,提供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以及其他文化产品。在参访SMG时,面对融媒体这个意味着转型和变革的话题,工作人员表示:在融媒体语境下,电视台并不意味着单纯的节目录制,更意味着包括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优质内容生产。备受年轻人关注的哔哩哔哩也很好地打造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共青团中央正在同哔哩哔哩展开合作,通过这个平台扩大影响力,在融媒体时代利用多种手段传播优质内容。而传统的《解放日报》也没有停下创新和变革的步伐,启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力求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融媒体内容生产。
国门书社供免费阅读的《胞波报》。
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媒介融合和国际传播之路。在德宏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的“融媒体大楼”一楼办公室,各个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都在这里工作。采编人员统一调度、一起办公的形式打破了媒体和媒体之间有形的“墙”,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德宏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交流资源优势,兴办胞波报、德宏团结报、国门书社、中缅商情公众号,广播节目入驻喜马拉雅并且积极将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翻译成缅文……承担起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面向东南亚,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极富成效的国际传播之路。